朱慈烺雖然不甘心,但是也只能怪自己眼拙,輕信了所謂的歷史名人,心裡暗暗告誡自己以後做事要謹慎。
古人沒有一個傻瓜,相反能混到大明中樞的,都是當時的人傑,要是在當時混不好的人,那一定不是因為他太耀眼,而是本身就有致命的缺點才被趕下臺。
雖然明末是一個比爛的時代,但是你連一幫爛人都幹不過,那是不是你不如爛人呢?
所以孫承宗的辦事方式,讓朱慈烺再次重新整理了自己的三觀,這種自我顛覆的方式就是成長。
史書不可信,那不過是勝利者為了誇耀功績,順便抹黑敵人顯示出自己行為是順應天意總忘所歸罷了。
後世的解析也不能信,那些腦洞開啟的解讀者往往根據隻言片語,就敢妄下斷語,甚至為了博得名利不惜大言欺世。
現在就連歷史走向都不能信了,朱慈烺已經深刻影響改變了大明,曾經那些必然發生的事情都有可能不再發生。
就像這次建奴的入侵戰爭,和建奴的瘟疫,都是歷史上不曾出現過的,沒有了這個優勢,朱慈烺也不敢確定,建奴多爾袞就一定會按照參謀部的設想進軍。
不過這並不能成為孫承宗不作為躲在城裡當烏龜的藉口,沒有歷史走向的優勢又怎樣,朱慈烺覺得自己有強大的軍隊,有充分的準備。
朱慈烺覺得現在還可以補救一下:“父皇,兒臣覺得,一直防守,並不是好辦法,不如把新軍單獨列編,另外派一人統御,發揮其優勢。
孫師既然喜歡防禦,那就讓他帶領九邊將士築牢防線,到時候兩軍一個主攻一個主守,相互都不影響,若是新軍失利也不會影響孫師的防線規劃。”
崇禎跟曹化淳對視一眼,曹化淳理解了崇禎的意思,呵呵一笑:“太子的想法跟皇上一樣呢!
殿下,皇上的意思也是派老奴監軍,統領新軍部隊,對建奴發動主動進攻,孫師計劃雖然穩妥。
但大明可不止這一個敵人,流寇還未徹底剿滅,要是軍隊一直放在九邊,流寇復起帶來的災禍更大。
還有就是孫師的計劃會遷延日久,京師附近和整個北直隸都堅壁清野,要是拖延幾個月建奴未退,那肯定會影響農事。
京師本來糧食都要從江南調運,要是北直隸本地糧食再減產,那漕運的壓力就更大了。
所以陛下的意思也是戰,快速擊退建奴,讓大家早日恢復生產,只是老奴年老體衰,心裡沒譜。”
朱慈烺一聽樂了:“曹公公不必自謙,勇士營和神機營都是公公一手編練,這內監之中,除了您就沒有人瞭解新軍的用法戰力了。
而且新軍有參謀部幫助,曹公公也不用事必躬親,只要掌控好全域性,協調好新軍跟九邊將士的關係就成!
父皇,兒臣贊成曹公公監軍新軍,而且此事越快越好,建奴不日就要南下,還請父皇早日決斷!”
崇禎嗯了一聲:“監軍就由曹化淳去了,但是這新軍的總兵官人選,還沒有商定,目前黃得功和曹變蛟都有實力擔任此職位。
而新到京城的盧象升要擔任講武堂的總教習,朕也有意讓他到北邊去熟悉一下新軍戰法,為將來教授課業有大益,所以一時沒有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