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嚇饒數字,但是對於大明來,也就是勉強夠用,假設大明裝備六十萬火器部隊,那麼就意味著要六年才湊夠部隊裝備。
這六年的時間,部隊訓練、打仗、常磨損,一支火銃也就到了使用壽命,也就是想要保持戰鬥力,年產十萬支只是基礎而已。
但是僅僅這個基礎,朱慈烺就搞得北直隸鐵匠不足,農具價格飆升,也就是不管誰掌控軍事,大明的軍工產能都到了極限。
相反,朱慈烺知道,以後是後裝槍的下,就算不搞後裝槍,前裝槍也是有膛線之後威力可以暴增。
再了現代戰爭打的是後勤,打的是工業生產能力,只要朱慈烺集中發展一省,就是有兩三個跳梁醜,朱慈烺也有信心隨手捏死。
再經濟,生意做大之後,朱慈烺就不再侷限於某地了,在京城能掌控生意,那去到地方,這些產業依舊能夠掌控。
大明沒有人比朱慈烺更懂經濟,所以那些皇莊皇店交給誰都不如交給朱慈烺,崇禎就算只為了獲得穩定的財源,他也不會這個時候動手。
而且把經濟集中在一省之地,比起全國範圍的普遍撒網更容易獲得成功,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就像滾雪球,只有越到後邊收益才越大。
想要打牢一個省的基礎可比整個大明簡單多了,有了龍頭以後其他地方發展也就簡單了。
這一年朱慈烺一直在規劃的就是京城、津加上永平的唐山,以三地的優勢發展經濟實力,完成初期的工業佈局。
這裡面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勢就是大明京城人文匯聚之地,基礎雄厚,無論是市場還是技工數量都是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
缺點也是一樣多,發展的時間太久了,利益盤根錯節,想要改革必然觸動誰的利益,就是想找一塊地辦廠都是困難重重。
軍事上又一直受建奴威脅,這一戰雖然建奴很可能突破不了長城防線,但是建奴沒有徹底被消滅,誰也不敢保證對方百分百滲透不進來。
要是換一個環境,地方勢力薄弱,朱慈烺完全可以盡施展,那些利益團體也威脅不了王權,也不用擔心建奴入寇,那豈不是美哉。
朱慈烺權衡了一番覺得這確實可以做為一個思路,看了眼賽伯溫:“哦?那你覺得哪些地方適合呢?”
賽伯溫自信的道:“回下,這個地方不能太近,例如北直隸,太近了,沒有意義,並不能讓陛下安心。
但是又不能太遠,太遠了,對下也非常不利,若是京城有變,那麼下即使能快速得到訊息,也來不及做好準備。
所以臣覺得最適合的地方是,遼東、山西和山東三地,先遼東,簇直面建奴,而且遼東將門實力雄厚不服管束久已!
下要是掌軍隊,那手握重兵,這已退為進之策就沒有意義了,要是不掌握軍隊,那命令恐怕出不了王府。”
無彈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