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法則,價高者得,一種合約跟許多個機構展開談判,屬於十分正常的情況。
誰也不知道對手方要多少合約,但有人進一步看高Shibor,是確定的事情,再加上資金面的流動性進一步緊張,指數有進一步推高的可能,偏偏美元升值壓力也變大,相當於人民幣會相對貶值,匯率的變動會否導致本幣市場的流動性回暖,是一個值得考量的命題。
內有央媽,外有匯率波動,各種的變數夾雜在一起,導致Shibor變動不大。
7月19號,週三,雷昊得到的數字是:5.1%左右。
平均的對沖位置在5.1%左右,當然,1天的、7天的、14天的和21天的Shibor肯定是不同,但用14天去均權之後就是5.1037%,協議金額也相差不遠,5200億。
“算起來,每1%的波動,基數5200億的話,也才堪堪接近2億的盈虧。”雷昊心裡面馬上就算出了數字。
“LEI做多美元都投了基數200億……美元,預計0.27%利潤空間,也能有5400萬美元,用人民幣來計算,都能有3億6000萬左右。”
“亞太的外匯混合盤也有些籌碼,還是幾千萬美元入賬。”
“股市這邊有些賬面上的收穫,幾千萬人民幣?但沒足夠量能退出來。”
“期貨市場、債券市場等地方也應該有些斬獲,再加上量化對沖的那些,也還是不過億,量能啊!”
雷昊迅速計算著雷霆和LEI的各種收益,到了他現在的階段,已經不是投資單一市場能夠滿足了。
資金量太大,你不可能說哪個指數波動太大就投資哪個指數,只能說Shibor的波動最大,雷昊在這裡花費的功夫就最多。
而且,像是Shibor這種資料,它的波動是受其他市場影響並且會反饋回去、影響到其他市場的,比如說貨幣基金、債券利率等東西,這也是可以投資的地方。
但是,嚴格來說,雷昊做的是單邊,即使用比較複雜的理論來解釋,他做的是結構性的單邊對沖。
Shibor飆升、債市利率上漲;美元匯率在漲、人民幣小幅度下挫、其他貨幣小幅度下挫;股市上漲卻沒有量能,期貨市場窄幅波動,貴金屬價格微幅下行調整、原油價格中位震盪……一個指數會影響到另一個指數,但每一個指數又可以獨立出來分析。
這才是金融市場。
美元的盤子最大,Shibor的波動最大,所以LEI那邊的預期收益還不如國內這邊,更為重要的是,針對Shibor的操作,也許可以讓央行把金融的風向標試探出來:市場化!
雷霆這邊要下了籌碼,工行和招行的金融部頓時歡呼聲一片,按照約定的2個基點的價差,負責幫雷霆蒐集籌碼的工作組可以獲得0.02%的利息純收入。
也就是說,5200億乘以0.02%除以365乘以14,差不多400萬的純收入,只是兩天時間,已經足夠有多了。
雷霆的交易部則非常苦逼,他們跟合作伙伴同場操作,每一份合約簽訂下去之後,他們就要代表雷霆簽字,然後迅速拿回總部走程式,各個需要簽名透過的部門領導、包括雷昊在內,簽字簽到手軟。
簽訂的合約越來越多,對手方再傻也知道有問題。
有的時候,明明己方給出的是5.2%不到的數字,明明已知的有其他機構開出5.0%的數字,為什麼己方的合約可以成立?市場湧入的合約到底有多少張?這肯定有問題啊。
但你不籤,別人會籤,合約是同時談判的,市場走向是研究部門給出了確定量的,有預期的利潤空間、對手盤持倉量存疑也沒關係,你分散買、買得多,代表著你承壓更多,為什麼不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