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說,中國的外匯儲備的結構變化過程,就是世界金融市場一個極大的影響因子,裡面甚至包含了國家的大發展方向。
然後,這些外匯儲備的投資和管理,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呢?答案就是所有形式都有。
現任央行副行長袁紀功就做過國儲操盤手,而央行如果要把外匯儲備轉換成某個投資標的,是較少會親自出手的。
從形式上來看,是央行每時每刻都在整理外匯儲備的規模和結構,假如有一批外匯儲備中的債券即將到期,也就是說貨幣多出來了,那麼央行或許會考慮將這些貨幣換成其他形式的資產,比如說債券。
外匯儲備結構是國家的金融機密,央行如果以自己為主體去參與市場,那還有什麼機密可言?所以他們的做法是讓其他機構出面,去幫忙轉換資產形式。
債券遠期交易就是其中一個手段,我有五十億美元的資產即將變成貨幣,我就選擇一個金融機構,簽訂金融遠期合約。
比如說3個月後到期,那麼合約簽訂之後,金融機構就在3個月後把相應的債券交給央行,央行給錢,然後這批債券可以存放在此機構的賬戶上,也可以被央行拿走。
這麼一來,只要簽訂合約的金融機構不是集體背叛中國央行,那麼鬼知道你中國的外匯儲備結構的具體資料呢?
秦鈺說出這個事情,是因為這的確很重要,基本上這些事情,以前都是國有金融機構在負責,民營金融機構幾乎沒有參與。
國有金融機構首先一個是信得過,其次,它們可以無視利潤這些東西。
央媽要買東西,哦,我先給錢就是,至於你後面給不給錢、什麼時候給錢、以什麼形式給錢,你是央媽你說了算,這是政績。
金融市場化之後,放出這個訊號,卻是央行表露進一步扶持中資民營金融機構的態度。
“四大行、匯金、匯投這些機構願意?”雷昊稍微思考一下,馬上就開口問道。
如果說央行是中國金融圈的皇帝,那麼國有金融機構就是親王或者親兒子,他們是決定固守國有資本勢力圈的,現在央行要把原屬於國有金融機構的東西分一些給雷霆這樣的機構,阻力絕對不小。
“所以需要競爭。”秦鈺無奈的開口道:“能給一個競爭的機會,就已經很不錯了。”
“是啊,能有機會就很不錯了。”雷昊嘆了口氣,開始思考起來。
毫無疑問,拿下這筆業務,可能賺不到錢,但大機構有的時候不只看利潤,你有這些業務,你就可以養活一批人,其次你還得到一條通道,直達央行的通道,再者說,你的資訊來源更廣泛。
央行的動作,總會透過這些業務透露個一絲半點,像雷霆這些民營金融機構,在這件事情上,第一反應不是賺不賺錢,而是怎麼把機會留住。
做得好了,以後可能陸續有之,連做都沒得做,你就什麼都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