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一家機構只敢承受400億風險敞口,但加上合作機構卻可以承擔更大的風險,問題就是怎麼讓量能爆發出來?
“相應加大賣盤的厚度!”雷昊給出的答案是這個。
你不接盤,我也不打壓指數,我就掛大量的賣盤上去,逼你冒頭,你敢不接?考慮一下後果吧。
當賣盤和量能不成比例的時候,後市幾乎就穩穩看跌。
風險就是對手可能會擱置專案,等低位反過來搶籌建倉,再慢慢拉昇回去,敞口太大的時候,馬約爾這群人會否傾向於承當年末報表出現賬面虧損的現實?
如果是這樣,市場就不會在短時間內出現結果,而是需要以月為單位時間來決出勝負。
而且技術面也出現了不小的變動。
11月21號,大量賣盤堆積起來,彷彿烏雲蓋頂,壓得市場喘不過氣來,而大家也都知道,最後的對沖開始了,從短期來看,韓國市場承受不起再大的量能。
也就是說,對沖、建倉的時間如果限制在一兩週,最誇張的量能也就是這樣了,除非你讓指數下跌會上漲,不然的話,只有這麼多。
從開盤,一直到上午十點,韓國市場的賣盤爆炸,但是沒有買盤接下來。
很顯然,多頭經過一個晚上的商議,還是沒有統一意見。
沒有量能,代表雷霆的建倉工作無法完成,然而其他機構正在抽調資金,往這邊彙集而來。
就像是烽火臺,你點燃了,但是沒有敵人出現,那麼……雷霆那群老爺們,誰扮演褒姒的角色呢?雷昊是打算來一把烽火戲諸侯嗎?
“該死的,我就知道。”里歐有些鬱悶的聲音響起:“雷,那群沒卵蛋的傢伙縮起來了,同樣的市場、不同的量能、必定出現不同的對沖位置。”
里歐說的是一個金融學理論,市場不變、量能的增減代表著量能出現的位置也會有所改變。
這是由於多空力量對比失衡,以對沖基線為準,量能越大,代表影響因子越大,在對沖盤不變的前提下,波動幅度會收窄,中位線肯定會上下浮動。
空頭力量強大了,按照常理來說,對沖的位置必須下調,因為誰都知道,上漲的空間被增加的力量壓縮了、壓力則被增大了。
“有量能的。”雷昊沉吟道:“里歐,量能出現的機率比你想象的要高出很多,你不是中國人,你不懂的。”
老外是很難切身體會中國的外交環境的,不談政治、只談經濟,中資從走出去到完全立足,付出的成本是什麼?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把貨幣當做價值的積累,3萬億美元的外匯從哪裡來?中國人的血汗擺在那裡。
美國沒有外匯儲備,因為它不需要,美元就是霸主貨幣,全世界能用來買賣的東西,全部可以用美元定價,換個角度來看,就是全世界在借錢給美國。
而中美關係……不說也罷。
餘榮、蘇逸文、向永澤這群人沒有質疑雷昊的決定,青鈺、漢隆、信豐這些機構不去拖雷霆的後腿,原因就是大家都是中國人、都是中資機構。
只有從中國的角度看出去,才會看出韓國市場絕對有量能出來承接賣盤的更大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