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有一個推薦,那就是買入。”
“後市看漲,指數回覆到2150之後,會有適當的量能爆發出來,但總體而言還是漲勢明顯。”
“不,不要去管PE、MAD之類的指標,拋盤就是從相信這些指標的人手裡流出來的。”
“當指標失真的時候,那更不用說,順勢上漲是唯一的可能性。”
“峰值?暫時看不出,我只能說,千千萬萬的人希望對手掛出賣盤。”
“入場的人越多,指數越會上漲,指數越上漲,參與的人就越多,這是一個良性迴圈,我們需要分析的,只是看看什麼時候變成惡性迴圈罷了。”
“輿論?你認為牛市之中,還有財經類媒體的編輯不去炒股嗎?他們本身就失去了客觀的立場,韓國畢竟是全民炒股的國家。”
雷昊不吝於把自己的觀點說給樸海旭、宋東源、秦鈺、尼克、大衛這些人聽。
雷霆的持倉足夠了,現在多一點資金入場吸籌,對雷昊來說就是多一分助力,相比有可能的搶籌,他更看重的是指數的穩定上漲。
再說了,沒有樸海旭、宋東源、秦鈺這群人,還會有其他人進來搶籌,跟一百個人搶籌,和跟一百零一個人搶籌,雷昊不覺得難度有什麼提升,他也根本不害怕。
而且金融圈為什麼是聯絡其他所有領域的行業?不只因為它的職能,還因為金融的大鱷,身上往往連結著不同行業大人物的通道。
人脈就是能力的一部分,雷昊不介意賣個人情給這群人。
效果也非常明顯,雷霆的其他部門驟然間就發現他們的工作又降低了一些難度。
跟漢隆談渠道?沒問題,哥們你要什麼自己開口,我收一毛錢手續費就不是人。
跟青鈺談信託?OK,要什麼合同自己說,絕對用最快的時間幫你搞定。
甚至像泰和這些原本和雷霆有摩擦、這次卻小有跟風的機構,更是立刻跳出來跟漢隆、青鈺等機構搶奪和雷霆合作的機會。
股權投資部、固定收益部、盈意證券,還有雷昊那些小打小鬧的實業,都突然間多了不少讓同行眼紅的合作意向。
合作機構給面子,雷霆的投資人群體更是瘋狂,賺錢了、持續賺錢了、總是大賺特賺,大家都賺到有點怕,怕雷昊以後不帶他們玩了,於是乎,雷霆的福利也提升一個檔次,投資人送來“親切的慰問”。
實際的福利存在著,隱形的福利也有,現在出去談業務,雷霆的員工完全可以抬頭挺胸。
最最讓蘇逸文這些人開心的是,他們得到了中國政治面的進一步接納,金融監管層真的是把雷霆當成寶貝疙瘩了。
原因也不難理解,中國的金融市場可是沒少被以美國為首的資本勢力荼毒,歷次災難都有那群人的身影。
現在雷昊正手抽完日本,反手就要把韓國抽個半身不遂,面子大大的有,裡子也是大大的有。
把美日韓的資本勢力牽制住,拖入泥潭割肉,這種事也就是雷昊能辦得到,而且他每次都辦得到,這就表示他下次還想做的話,跟隨的機構會更多,這就是實力啊。
中國要搞亞投行、一帶一路,要金融市場化,有雷昊和沒有雷昊,對國家的金融戰略是兩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