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報告不是數學題,檔案中肯定會夾雜著人的主觀看法,同一個因素,在不同機構眼裡會有不同的變數、作用力。
閱讀這些報告的人也都是業內精英,就如果看報紙一樣,頭版頭條要細細品讀,頭版其他資訊要粗略翻閱,其他板塊可能就是稍微掃一眼,如有重點就閱讀,沒有的話就丟一邊。
雷昊現在就是這樣,他辦公桌上每天都有一大疊的檔案資料,其中分析報告佔到的比例不低,假如全部仔細閱讀,一陣天都不用做其他事情了。
所以,分析報告的客觀性和主觀性等,都需要研究機構自己把握,公信度有了、競爭力強了,其他金融機構自然會把你的意見納入考慮,這就是影響力、發言權。
當你發聲時,市場給予了最大信任,那麼研究機構就可以考慮蛻變了。
不過這都是以後的事情,雷昊很清楚,現在那些想從雷霆投資拿到分析報告檔案的人,更多是出於好奇心,也有一部分是出於補償心理。
是以,雷昊在大領域上面可以放開手腳,說得再準確,影響力幾乎為零,市場該怎麼發展還是怎麼發展。
11號,晚上。
雷昊和餘榮以及投資分析諮詢部門的團隊在加班。
下屬們在嘗試著書寫分析報告檔案,雷昊初步的工作就是給他們劃定範圍,哪一些資訊可以透露,哪一些不要寫進去,哪一些對公司投資可能存在影響,都需要他來把關。
“先跌後漲,用更加肯定的語氣,我們這份是試稿。”
“我給的意見是下週一會破3000點……或許?不,用很大可能這個詞語。”
“我不看好銀行板塊,你把利空訊息的變數放大一些。”
劃定了範圍,雷昊又開始給出自己的意見,他知道餘榮的需求。
自己給出意見,餘榮就會按照這個意見來調整對各種資訊、資料的變數分析,然後套入運算,最終得出契合的結果。
也就是說,雷昊的意見就是一個相關係數,分析報告裡面的結論,幾乎全摻雜了他的主觀看法。
一整個晚上,稽核著餘榮做的七八份報告,雷昊一次次打回重做,最終才得到一份勉勉強強達標的檔案。
把檔案發放出去,雷昊才算是鬆了口氣,按照規矩,前面幾份都是對公領域的免費貨色,就跟開店前搞試吃一樣。
週二過去,週三之際,雷昊又給出了一份報告,週四、週五亦如此。
和想象的一樣,看著幾無變化的標的指數,雷昊就很清楚,公司給出去的分析報告,別人並不採納,或者說不會因此而改變原有投資計劃。
例會上,投資部門的人都不覺得有異常的搶籌事件在發生,這就讓雷昊鬆了口氣。
只要前面幾天沒造成多少影響,雷昊的目的就算是達成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