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我們不應在以下這方面犯錯誤:
有了主意並非萬事大吉,光有主意可不會帶來成功,只有在付諸行動時才有真正的價值。
每天,成千上萬的人由於不願付諸行動而埋沒了許多好的觀點,之後,這些主意的魔鬼又把它們帶走了。
如果你有了好主意,那麼在你腦海裡牢記以下兩種思想:
首先,你的主意只有被實施才有價值。
不管主意有多好如果你不去實施,就不會有任何收穫;
第二,實施你的主意,獲得心理平衡。
有人曾經說過,最令人悲傷的話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每天你都會聽人說:
“要是我從三十年前就從事本職業,我敢肯定現在一定會相當成功了。”
或者“我早就預料到事情會這樣,我該早為此做點什麼。”
如果不加以實施,一個好的主意可帶來巨大的精神創傷。
而一個主意一旦實施,可帶來巨大的精神滿足。
一旦有了一個好主意,應立刻採取行動。
以行動去克服恐懼,獲得信心。
提醒想成功的人以下一點應該記牢。
行動可以培養和壯大信心,而各種形式的懶散則會滋生恐懼。
要想克服恐懼,就要行動起來;
要想增加恐懼,那就等待、推遲延期。
我曾經聽一位傘兵教導員這樣解釋說:
“跳得確實不錯,只不過跳前等的時間太長。在前往跳傘地點的途中,我總是想讓時間過的快一點。曾有多次,一個學員對可能發生的不幸想的太多,因此十分恐懼,如果我們下次不再讓他跳了,那麼他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傘兵。推遲不僅不能獲得信心,而且拖延時間越長,他會越恐懼。”
他還說:“等待甚至可以使專家緊張。”
據《時代》雜誌報道,美國最高階新聞播音員,在廣播前也同樣出汗,緊張,但他一旦進入角色,開始播音後恐懼全都消失了。
許多演員也曾經有過同樣的感覺,他們一致認為,克服舞臺恐懼感的唯一方法就是表演。
在觀眾之前到達是治療恐懼和擔心的好辦法。
行動可以戰勝恐懼。
有一天晚上,我們去走訪一位朋友,他的五歲的兒子剛剛睡著30分鐘後就哭醒了。
這小傢伙被一部科幻片過度刺激,他耽心綠色的怪物會走進他的房間綁架他。
孩子的爸爸安慰孩子的方式使我迷惑不解。
他不是說“兒子,不用擔心,沒有事情會發生。回去睡覺去,”
而是採取積極的態度。他檢查一下所有的窗子,讓孩子確認一切是安全的。他拿起孩子的一支玩具槍,放在床邊的桌子上,對媳婦說:
“親愛的,我把這把槍放在這兒以防萬一。”
孩子馬上表現得非常放心,4分鐘後便熟睡了。
許多內科醫師給那些堅持要服催眠藥的人以中性的,無害性的治療。
對於許多人來說,吃一片藥,即使藥片無治療作用(但他們不知道),也可使他們感覺良好。
經歷某種形式的恐懼是完全正常的。
但一般的方法不能戰勝恐懼感。
我曾經遇見過許多想克服恐懼感的推銷員,他們的方法是圍著房子轉一轉或多喝點呵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