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官場有一句話這樣講:
天上自在仙,地下逍遙王。
句中那位在地上逍遙快活的王爺,指的便是正在自家府邸裡宴請常持滿的汝陽王李璡。
書說這位正在主位上聽故事的大唐汝陽王,他本身是一個極出彩的人物,皇家血統,有顏,有錢,有權勢,而且還很有才華,更可氣的他還弓馬嫻熟,身體倍棒。按說如此近乎完美的人生,理應是絕對的無憂無慮,逍遙賽神仙。可是這位在官場被人豔羨不已高高在上的王爺也有煩惱,他也有自己的渴望,他的渴望說出來也是稀鬆平常,無非就是能多活個幾十年,最好能長命百歲,不死不滅!
坐在下位被奉為上賓的矮道人常持滿,此刻確實志得意滿。這位身份顯赫的王爺對著他一口一個大師的叫著,恭維到了極點。常持滿自己也知道,王爺的這份善意大部分是因為自己那個高深莫測的師父,他自己也不過是沾點光而已,真要讓這位王爺對自己崇拜,光靠誇師父可不夠,不露點亮眼本領可拿不下對方的真賞識!
常持滿講完了自家師尊如何向天借河破番僧妖法,又收了龍神做弟子,汝陽王自然是喜不自勝,他繼續笑容滿面的問道:
“孤王曾聽聞葉仙師似有被陛下召請入宮,登臺作法,殺龍取肉、興雲求雨,招神驅鬼,劍斬狐妖,還講演過長生之道,孤好奇的緊,不知大師可否再多講些恩師的故事,孤不勝感激!來人啊,再取些美酒佳餚來,用心侍奉常大師!”
王爺話音剛落,常持滿就趕緊擺手推辭,登時進來好些貌美侍女,麻利的換了一批酒席,汝陽王又是敬酒又是讓菜,一時間賓主盡歡。
“回王爺,此事卻是有的。那是開元初年,皇帝陛下以皇后多年無子一事,乃令師尊奏章玉京天帝,問皇后有子否?師尊不敢懈怠,當即開壇起卦,久之,有章自天而下。批雲:「無子」二字,跡甚分明,皇帝陛下當時猶不太信,到了今日,卦象果然應驗無差。”
矮道人常持滿一邊感謝著汝陽王的盛情,一邊繼續講他師父葉淨能的事。
原來這開元玄宗皇帝自小便好道學,他心底裡其實是不敬釋門的,對那些禿驢一直瞧不太上,當然了,認了“老子”為祖的李家皇室不信黃老之道就是不忠不孝,佛家一脈說到底是外傳過來的。後來皇帝做的久了,明白了太史局的絕密,皇帝自身剛接觸到修行世界,對求仙興趣極高,滿心滿意的都是要去修行做神仙,他便不停的纏著太史局那些老博士們給自己接引大修士,葉法善丹丘生等人無奈,便一致推舉出葉淨能這位號稱當世修行殺伐第一的隱士高人。皇帝便差人用大手筆喚請那位被眾人強推的葉淨能,等葉淨能在長安一鳴驚人後,李隆基便急不可耐於大深宮大院向他求道,看他有什麼好法子能幫助自己早日修成仙法。
說到這位葉淨能,推演天機他可能不如羅公遠,氣運搬遷他可能不如葉法善,高深莫測又不如那張果,但要論斬妖除魔獵取天材地寶,葉淨能可是最厲害的,他的仙劍和符籙堪稱當世殺伐第一。他聽聞皇帝一心想要修仙,其心裡其實是不屑的,雖然眼前這位皇帝天生帝星傍身,又得人間氣運造化,可到底天眼已被矇蔽,雖能享盡人間富貴,可這一世肉身終究是要被天道糊弄下去的!因此他對於皇帝的多次問詢總是虛與委蛇,不教術法神通,卻多講治國道理,希望那心高氣傲的皇帝能做好本職,造福百姓。
皇帝不明白道人的苦心,只是問修行之事:“師尊道法清虛微妙,不知可有長生不死之術?”
葉淨能因為天道忌憚,害怕遭到反噬,不能告知裡面的真相,只能奏曰:
“有籙符之昇天地,除其精魅魍魎妖邪之病;合陳神丹,不得阻隔。陛下若求長生不死之法,亦將易矣!”
皇帝聽聞葉淨能所奏,性意悅然,以符籙煉丹,看來長生有望,他立馬就殷勤的拜起了師:
“朕願為尊師弟子,還求尊師與朕為師。”
緊接著陛下也不等葉淨能答應,便安排人手,要在長安城風水最好的位置給葉淨能重新修建一座道觀。天家一言八方忙碌,那道觀很快就開始修建,觀內一切佈置用度都是最頂級,各種珍奇名貴不要錢的往這送,皇帝再頒佈詔令每日派人祇擬。皇帝自己更是每日駕幸師尊葉淨能的院內,葉淨能沒辦法,只能認了這個難纏又霸道的徒弟,自此師徒二人經常探討道法。葉淨能在這段時間裡也沒少給皇帝展露他的術法神通,看著那些匪夷所思的仙家手段,皇帝更是心癢難耐,很多時候寧願撇下政務不管也要鑽研術法。皇帝這番舉動引逗的那些朝廷卿相文武百官,無不心熱欲往,緊緊跟隨皇帝的步伐。老百姓一看達官貴人們對於修道一途如此狂熱,自然選擇跟風,自那以後長安城甚至整個大唐,皆是推崇道教,全民開始修仙。
“尊師果然好本領,難怪陛下從一開始就對尊師如此崇敬,果然是世外高人……”
汝陽王聽著矮道人的描述,不無感慨的誇讚,剛說完,那矮道人常持滿就搖了搖頭,頗不禮貌的打斷了汝陽王的話。
“王爺此言差矣,您有所不知,師尊雖然名聲顯赫,可與陛下卻是不識,尊師也是受人推崇才被陛下召來,也並不是一開始就這般受寵!”
“奧?願聞其詳!”
原來這葉淨能乃是貞觀三年生人,到開元初年被這任皇帝李隆基召見時實際已是八十三歲,這年歲在世俗百姓中已是絕頂高壽,但在山中無年月的世外之地,八十三歲也不過正值壯年。葉淨能年幼時便聰慧過人,儒釋道法墨,各家典籍熟讀了然,尤其對黃老之學興趣濃厚,更是對其中的符籙之法一見慕之如痴如醉,之後家人見他如此,就將其送入會稽山會葉觀中學習,他以童子身住在觀內,為一小道童。入觀以後他日夜精修,懃苦而學,直到年歲二十,便正式拜入道門,做了道士後,有名師點撥加之他本身天資出眾,修行速度比起同輩來天地之差,身為樗冠黃被帔,卷不離手,志鹹感神,遂得神人而見。有一日他于山穴之中打坐,於混沌中感得大羅宮帝釋,帝釋喜他天資,更愛他的刻苦,便差一神人,送了一卷符本與他,令他志心懃而學,勿遣人知也。
葉淨能醒轉回來後將此事告知師尊,師尊亦不知天神何意,只是勸他好生修行符本之術,莫要糟踐了這般機緣。葉淨能本就傾心在道,今日得了神人仙緣更無退心。便開符讀之,腳下分明,悉注鬼神名字,皆論世上精魅妖邪。練成之後,即使一神符便可調動天地鬼神,拔地移山翻江倒海。葉淨能便於會嵇山內,精修道法,鑽研符籙,上應天門,下通地理,修到後來,天下鬼神,要呼便呼,須使便使,無不遂心。
匆匆數十年,葉淨能符本之術得成,自那以後天上地下,一切靈祇名字,皆留在符本之中為他所用。要論符籙最絕,這方宇宙之內,無過葉淨能者矣。其師尊知他本領已成,便著他下世歷練,一來鍛鍊術法神通,二來體悟世間百態多結善緣,爭取早日飛昇。之後的歲月,葉淨能穿山過水,降妖伏魔,救濟世人,在修行界闖出了偌大的名聲。正所謂樹大招風,對神仙之道正上頭的玄宗皇帝下令,廣招天下修士,葉淨能如此耀眼人物,更是重中之重!他雖然身處方外,可到底不曾飛昇,人間帝皇的命令還是要聽的,他不好明著抗命,只能安排好會稽山道場諸事後,策杖趕赴長安。途中驅妖降魔,顯異施法,修道之人講究隨緣,葉淨能本身又是個灑脫的性子,美貌清暢,情腸寬閒,若至太處,性同緩急,一旦意欲遊行,心事只在須臾之間。日行三萬五萬裡有之,三五日不動身也可。若是不想吃,三五十日都可以水米不進;要是想吃了,一頓就能吃下六七十隻牲畜。高興了就隱身遊戲人間,不高興了又會幻化出上百個自己嚇唬別人。他就這般悠悠盪盪不經旬日,總算是趕到了長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