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重生之大建築師> 第506章 《廣義建築學》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06章 《廣義建築學》 (1 / 2)

“小樓,你這個新專案做得好啊!能夠因地制宜用建築設計的手段來解決物資短缺的問題,這讓我想到了當年的竹筋混凝土建築。”今天吳委員難得悠閒,到林樓這邊聊天來了。

“就跟您舉得例子一樣,都是權宜之計罷了,竹筋混凝土專案當年固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鋼材稀缺的問題,但也留下了許多隱患;我用連橋來代替電梯的功能,雖然不會出現安全上的問題,但在居住的便利性上,終究和電梯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不過我也讓他們在設計的時候,預留了外部安裝電梯的空間,將來等條件具備了,想重新安裝電梯,也是可以的。”林州和重慶不太一樣,這棟樓大概也不會變成網紅建築,所以以後應該還是會安裝電梯的。

至於林樓和吳委員所說的竹筋混凝土建築,則是特殊時期的產物,這項技術原本是法國人蒙尼亞於1867年發明,因為當時對於竹筋混凝土的防水、防腐及粘著力增強還沒有有效的解決方法,所以沒有得到普及。

到了一戰期間,因為戰爭的緣故,鋼材異常稀缺,廣州建築師譚勝負責修建現在的中山醫科大學主樓,被迫嘗試使用竹筋混凝土代替鋼筋混凝土,因為竹子韌性強,抗拉抗壓力好,能增強混凝土的整體性,所以這次嘗試獲得了成功。

後來,另一位建築師周良對竹筋混凝土技術產生很大興趣,開始著手在譚勝的基礎上對竹筋混凝土技術加以改善,1918年終於設計並建成王廣昌寄宿舍;在其後的一些年裡,周良在廣州設計並親自參與建築了100多棟竹筋混凝土建築樓

他對竹筋技術做了細緻的鑽研,選用的竹筋經過縝密的防蛀處理,灌注混凝土時有細緻的操作規程,比如操作時絕對不能留氣孔,竹筋必須排得很細。

所以由他設計建造的建築質量都比較好,其中王廣昌寄宿舍,梁和樓板都是用竹筋灌注以混凝土建成,整幢樓沒有用過一根鋼筋,樓柱用紅磚砌成;該樓任憑風吹雨打和人世變遷,直到林樓穿越來的年代已久安然矗立。

建國之初,同樣面臨著鋼材緊缺的問題,於是又有人想到了這個辦法,他們來到王廣昌寄宿舍考察,有專家還曾鑽取竹筋標本,看見裡面的竹子絲毫無腐爛趨勢,都禁不住擊節讚賞,並認為這是一個解決鋼材稀缺問題的好辦法。

於是便在武漢、長沙、廣州、上海等地建造了不少這樣的專案,但是由於材料取自天然,竹筋常有難以批次生產,不同種類竹材的性質差異較大,竹筋質量較難控制,彈性模量相較鋼材過小,截面變形較大等缺點,到了1953年,竹筋混凝土建築就被叫停了。

但是此後,依舊有一些地方在繼續使用這項技術,直到六十年代之後才慢慢消失,不過在一些特殊場合,這種技術仍然在使用,林樓記得上一世看新聞的時候,有媒體曝光某地在打地坪的時候,竟然用竹子來取代鋼筋,並將其視為豆腐渣工程的典型。

然而這卻是媒體記者不懂裝懂了,地坪對強度的要求並不算高,在混凝土中加入竹筋主要是為了防止開裂、增加穩固性。

純鋼筋混泥土的地坪不牢固,遭受重力的壓迫會導致開裂。而竹子的柔韌性好,可以起到緩衝作用,加進混凝土中的抗壓效果變強了,也不會擔心遭受重力而開裂,減少了修補的費用;同時竹筋的價格只有鋼筋的五分之一,所以選擇竹筋反倒比鋼筋更合適。

“現在想起來,當年那批竹筋建築,早的有六七十年,晚的也有三十來年時間了!竹筋的使用壽命差不多快到了,我覺得應該對此類建築展開一次大規模的摸查,儘量避免悲劇的發生。”想到這兒,林樓順口提醒了一句。

其實要是竹筋加工技術和施工技術過硬,竹筋房依舊能使用很長時間,王廣昌寄宿舍跨越了百年時光依舊完好,武漢青山區四十六街的紅房子,也使用了六十年之久,許多老居民在這裡度過了半個世紀的歲月,歷經三代人,這些房子也沒出過啥大問題。

但在實際操作中,竹筋建築出問題的機率就比鋼筋混凝土建築大多了,選用的竹筋韌性不夠,加工的時候沒有進行充足的晾曬導致竹筋內依舊保留有水分,防腐塗料技術不過關,導致竹筋腐爛或者蟲蛀嚴重等情況時有發生,所以進行一次比較全面的排查還是有必要的。

“嗯,你說的有道理!”林樓只是在資料裡看到過,吳委員可是親身經歷過這些的,自然比他更明白問題的嚴重性,“回去我就開始整理資料,給武漢、長沙、廣州等竹筋建築比較多的地方打幾個電話,讓他們選幾個專案先看看,幫我收集最新變化,然後再去彙報。”

吳委員在建築界地位崇高,說出來的話大領導都會重視,正是因為如此,他對自己的要求就比較嚴格了,儘管根據自己的判斷,也能得出類似的結論,但還是要有詳細的論證過程,這樣進行彙報才更加負責。

說完了這件小事兒,吳委員又聊起了自己最近正在琢磨的東西,“人類是在有意識地創造並美化居住環境的活動中積累知識、總結經驗、不斷創新,逐漸形成了一些系統的思想,建築學作為一門學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不斷的成長起來。”

“傳統建築學發展至今天,其技術和藝術成就都達到相當的高度,但是當我們用傳統建築學的眼光去審視今天遇到的問題時發現,傳統建築學似乎陷入‘束手無策’的境地。”

“我們現在能夠使用的建築材料越來越多,效能越來越好,各種建築設計理念也是層出不窮,但是這些經過了多年學習和嚴格訓練的建築師,似乎卻越來越愛鑽牛角尖了,目光往往只落在建築本身上,而忽視了人和環境的重要性。”

“是的,不管是國內也好,還是國外也罷,我和其它建築師打交道的時候,都會很容易就看到他們在‘就設計而設計’,建築師僅參與設計環節;在建築的功能上,他們也更看重物理上的、科學上,而忽視了居住者人文上的、心理上的需求。”林樓點頭附和道。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