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的!
杜荷本意是要把李二引入道家學說上來,不僅未達目的,還惹火燒身。
明勁期,軍方好多將軍都進入這個境界。
年青一代中,象秦理、程處嗣、尉遲寶琳、李德謇、房遺愛等人也進入。
二年多的浴血奮戰,讓這波年青的將軍迅速成長起來,技巧在戰鬥中得到磨礪。
紛紛跨入明勁期。
“陛下,微臣手上有一種食鹽,採取特殊工藝製作,產品潔白如雪,沒有一絲雜質。”
杜荷道。
從一個櫃子裡拿出來,交到李二手中。
哦!
李二看了看,品質上佳、顆粒均勻、大小一致,關鍵是乾淨,沒有一絲一毫雜色。
呵呵!
“杜荷,這鹽比朕宮中使用的還好,使用了什麼工藝,產量一年有多大。”
李二問道。
考慮宮中採購,李二的想法太小家子氣。
房玄齡、長孫皇后二人也在細細察看,感覺食鹽品質確實上佳。
“陛下,這種鹽取之不盡,從海水裡提煉出來。一旦陛下放開食鹽供應,各地鹽價馬上應聲而落。”
杜荷道。
漢朝時期,百姓買不起食鹽,沿海一帶百姓採用小鍋煮鹽,獲取食鹽。
唐帝國境內,食鹽一直被大家族把持、壟斷,價格貴得要命,一斤要數百文錢。
成本呢?
只是十多文錢。
朝廷專營食鹽、發放路條,不僅未把價格降下來,反而讓商人獲取暴利。
受傷害的是百姓。
“杜荷,鹽鐵專營是國策,也是帝國稅收大戶,一旦放開,國家稅收會損失慘重。”
李二道。
呵呵!
“陛下,食鹽專營對於帝國、百姓來說弊多利少。這些年來,食鹽價格年年上漲,
百姓買不到質優、廉價的食鹽。國家稅收呢?依然沒有增加,甚至逐年在減少。
鹽梟、走私為什麼屢禁不止,因為走私食鹽能獲取暴利。帝國年年抓鹽梟、
打擊食鹽走私,效果極差,甚至可以說,沒取到作用。鹽梟與各地方捕快有勾結,
衙門內有人通風報信。朝廷一味嚴防死守,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必須擴大產量,
讓更多的食鹽出現在市場上,採取市場化運作。帝國只需要派人掌控好食鹽進貨渠道,
按產量上稅,其他根本不用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