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李二對於軍方二代紛紛成長起來,心中挺高興的。
意味著帝國後繼有人。
一個帝國的強大不是靠一個人,一代人,而是靠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
傳承對於一個國家、一個家族來說,非常重要。
那是立國之本。
杜荷的出現,讓軍二代紛紛成長起來,對於帝國來說很重要。
文官不貪、武將不懼死。
敢於對任何敵對國家說不,面對挑釁毫不猶豫懟上去,拔出戰刀迎上去。
這才是一個國家的精神,一個民族的脊樑。
……
那個半島:
杜荷派出薛禮、典韋、彭越三人,分別率3000帝國鐵騎,對各個方向上高句驪據點,進行清剿。
大/軍推進速度很慢。
半島上,路況極差,只有沿海一帶地勢平坦,其他地區是高山、叢林。
帝軍從西側海岸推進。
至於東面,暫時顧不上。
有三支帝軍鐵騎,將沿途高句驪人的村莊、城鎮等一座座收復。
樂浪郡,一直是中原帝國領土。
近幾百年來,一方面是中原王朝不願意要,覺得偏離中原,不方便管理。
另一方面是,中原王朝勢弱,沒精力管樂浪郡。
樂浪郡呢?
上面有好多中原百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數百年過去了,這片土地上的百姓,依然說漢話,傳承中原文明,並未忘記祖宗。
後世上那個國家,說真的,很多是中原帝國的遺民,一代代傳承下去。
當然,有的家族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所以說,半島上,很多人是中原帝國的遺民,並非是棒棒人。
說簡單點,那些漢人是中原王朝丟掉、拋棄的百姓。
中原帝國太大了,對於小小樂浪郡,真不怎麼上心,看不上那地方。
那是秦始皇打下的國土,這一點不用質疑。
唐帝軍一座座城池被收復,一名名大漢百姓被解放。
隨軍文官走馬上任,及時處理當地事務,儘快讓解放地區恢復生產、生活。
帝軍是仁義之師,不論解放什麼城池,均受到百姓熱烈歡迎。
就算不是大漢子民,那些個土著民族,由於帝國紀律嚴明,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也持歡迎態度。
普通百姓,那裡會管什麼政治態度,他們關心的是生產、生活,和平的環境。
是否能吃飽肚子。
半個月時間,一路上披荊斬棘、摧枯拉朽。
帝軍殺到高句驪都城—坪壤。
也就是說,高句驪人只有一座孤城。只要拿下坪壤,高句驪意味著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