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農業文明的歷史,土地開墾向來重要。
在畝產不變的情況下,唯有開拓新的土地,才能獲得更多產出。
這點上,林一南相當清楚。
“秦漢時,以開墾山林為主,砍伐樹木建造房屋後留下的空地,變為耕地。”
“到了唐宋時期,由於地少人多,開墾田地的模式多了起來。”
“比如村中就有許多梯田,梯田這種東西,大多都在宋代後開墾出來的。”
“不過梯田相對於現代農業來說,很難機械化。”
“再有,則是淤田。”
“就是改變河道,利用河床淤泥沖刷成為田地,如此土地更加肥沃。”
“至於沙田,這種海水沖刷堆積淤泥的方式,這遠離大海的山村裡可弄不了。”
“反而是架田,最為容易。”
溫老完全被林一南的話勾引起了興趣。
作為農業專家,前兩個他還了解。
可到了沙田與架田,他就完全不懂了。
利用完河裡的淤泥,還要利用海水的淤泥?
這得是多大的工程?
他是沒有見過這樣的田地。
當然,這也是因為農民不夠被重視的原因。
沒有錢,自然不願意開墾這種高成本的種田方式。
反而在宋代以後,這種沙田存在很多。
但隨著戰亂等,時間久遠,缺乏保養後,曾經的遺蹟怕也早就消失在了海水中。
除了幾本古籍中尚且有記載外。
究竟還能有多少人知道曾經種地的文明,也是如此的輝煌?
“什麼是架田?”
“就是與水爭利!”
林一南相當平靜。
“在河道上架上木板,鋪上泥土,最後在將泥土用高板子圍起來。”
“最終形成可以耕作的水田。”
溫老瞬間清楚。
“這麼看,有點像是水培植物。”
“但都講究無土栽培。”
“能規模化嗎?”
“目前主要作用在育秧育苗。”
林一南大致瞭解了些。
“也就是說想要無土載種成熟期的農作物,水裡的營養根本不夠農作物吸收。”
“的確這樣。”
“這個我也有些瞭解。”
林一南皺了皺眉。
“不知道溫老知不知道馬斯克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