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天剛矇矇亮,在海上巡視的斐真軍艦就發現了穀倉山上的動靜。
威廉·豪將軍顧不上通知陸軍,立刻下令軍艦向穀倉山開炮。
猛烈的炮火炸燬了民兵建造的很多掩體,但是沒造成很大的傷亡。
海軍的炮聲把溫斯洛普和他的將軍們從睡夢中叫醒,他們驚奇地發現,穀倉山上一夜之間佈滿叛軍,敵人竟然搶在他們前面佔據了這處戰略高地。
克林頓將軍認為,現在應該立刻派兵攻佔馬靴半島的“脖頸”,掐斷半島與大陸的聯絡。
“半島上的叛軍缺少艦艇支援,一旦被切斷退路便不攻自破。”
康華利將軍和伯戈因將軍卻一致反對克林頓的提議,他們認為應該直接從海上發起攻勢,陸軍運兵船在海軍艦隊的炮火掩護下可以輕而易舉登陸馬靴半島,殲滅困守在山丘上的叛軍。
反之,繞一大圈遠路去攻打半島“脖頸”風險太大,陸軍失去海上的炮火掩護,進攻叛軍重兵把守的陣地,很可能因此陷入苦戰,而穀倉山上的叛軍就可以乘機架起大炮,跨越兩島之間的狹窄海峽,直接轟擊新阿瓦隆城。
新阿瓦隆城遭受叛軍炮擊,直接傷亡和損失其實不會太大,但是必將給城內軍民計程車氣造成重挫,溫斯洛普伯爵身為城中總督,面子上也掛不住。
溫斯洛普伯爵最終拍板決定,採納直接攻打穀倉山的作戰計劃。
新來的兩位將軍不太熟悉戰場地形,這場戰役就由托馬斯·康華利指揮。
康華利將軍的指揮風格特別保守,最突出的戰術特徵就是步步為營,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他打算帶七千官兵進攻穀倉山,光把這七千人集合起來就用了四個小時,然後再讓士兵登上駁船,從新阿瓦隆碼頭運到馬靴半島的淺灘地帶,在海軍艦艇的炮火掩護下,直到下午兩點才完成登陸。
斐真部隊的拖拖拉拉,給了大陸軍民兵足夠的時間修築工事,加強穀倉山陣地的防禦力量。
但是大陸軍也有自己的麻煩,比如指揮混亂,比如軍紀散漫!
拉瓦爾畢竟是來自米德嘉德的將軍,雖說是大陸軍的臨時總指揮,可他真正指揮得動的只有自己從米德加德帶來的軍官和親衛隊。
約頓海姆各村各鎮跑來的民兵,更習慣聽自家“帶頭大哥”的話,對他這個臨時總指揮愛理不理的,令向來崇尚嚴於治軍的拉瓦爾很是惱火。
下午兩點四十分,斐真方面終於展開攻勢。
康華利將軍自己留下一個團作為預備隊,伯戈因和克林頓分別率領一個步兵旅,從左右兩翼同時進攻穀倉山。
與此同時,康華利將軍聯絡海軍司令威廉·豪將軍,要求軍艦炮擊穀倉山,為步兵提供火力掩護。
山上修建了塹壕,軍艦由十里開外轟過來的炮彈根本沒有準頭可言,對大陸軍造成的殺傷力很有限,僅僅起到威嚇作用,真正使他們意識到巨大差距的,是交戰雙方的單兵裝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