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紫立下了新的文稿標題之後,在宿舍中靜坐了一會,新聞通訊不是寫小說,不能空口白牙地亂寫。
準備好紙筆後再次下樓來,她開始了新一輪的調查訪問,她為這次的調查設計了幾個簡單的問題。
“請問你平均一週打幾次電話?”
“你最後一次打電話回家是什麼時候?”
“你打電話最多的給到誰?”
因為問題足夠簡單,所以所以調查的效率很快,她就在校門口、球場、食堂等地方對全校師生進行隨機抽樣進行訪問調查。
只花了三個小時左右,就訪問了近百個不同年級不同性別不同專業的學生,並且用符號區分,一一記錄在案。
回到宿舍再對這些調查資料進行了分類統計分析,然後得到了一組相對客觀的分析資料。
讓她吃驚的是半數外地學生竟然一個學期都不與家長溝通,甚至許多學生在父母的生日時都不會給父母打電話。
就算那些打電話相對較多的同學,最多的電話也是打給男女朋友或同學,跟父母家人的通話頻度也明顯排在最後面。
因為有了一定量的實際調查基礎,這篇報導雖然內容簡單,但內容很紮實,簡簡單單的數百字卻客觀反應了一個很實在的事實。
文尾她略略扣題,輕輕一筆提到了關愛家人、孝敬父母是華夏民族數千年的美好傳統,愛家就是愛國最好的表達,希望大家在充滿青春火熱的學校生活中也不要忘記多與父母家人溝通,要勇於表達父母家人的關愛。
這篇稿子雖然是在李俊東的節目刺激下寫出來的,事實上她並沒有洩露李俊東所在班級的排練內容,完稿之後她沒有找李俊東過目,還是直接送到了校刊編輯室。
劉主任看後感覺到很驚異,說扣題角度很有新意,內容也很紮實,比他現在收到的其他人的稿件水平高出很多,只是篇幅有點短了與你大記者的名號不符啊。
蘇紫就說那您把它排一個好位置不就相符了。
沒想到劉主任竟然回答說:“行,雖然前面重要版面一般不排這麼小的豆腐塊,這一期咱們也做一個新的嘗試,就把它弄前面的版面。”
……
12月16日,枚江大學法學院的迎澳門迴歸聯歡會正式開幕。
李俊東所在的班級的節目剛好也排到了一個很好的位置,當經過反覆排練的十二個人正式登上舞臺。
兩把吉他、二把口琴,再加八個朗讀者,共十二人的組合還沒開始就全場驚了。
不少人還以為主持人弄錯了,一個詩歌朗讀節目竟然能排出這麼大的陣仗。
在李俊東微微點頭示意之下,四個把樂器開始了演奏,在一段還很少人聽過的優美的音樂之後,詩歌《打個電話回家》正式開始了。
打個電話回家!
爸爸,您的關節痛好些了嗎?
是不是還種那麼多的莊稼
年紀大啦,這發狠努力都是為了兒女啊?
……
打個電話回家!
媽媽,您頭上又添了多少白髮?
聽說今年,又養了一棚鴨
年紀大啦,要注意的身體啊!
……
打個電話回家!
告訴爸爸媽媽,我參加了勤工儉學!
但沒有把功課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