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壽算還幾年?”李世民問道。
“九年。”李鄲道早已經知道結果。
“那能不能為其延壽?”李世民問道。
李鄲道奇怪,李世民竟然不是想著要殺李淵。
因此道:“只能得養生之法,續命一二載,難違逆天命。”
“那便讓他再做九年旳太上皇,朕便是要讓他活著看到,朕做的到底比他好。”
這個他,也不知道是指李淵本人,還是隱太子李建成。
不過李鄲道確實從這裡面看出李世民的野心。
李淵死不死, 已經無所謂了,貞觀之治或許還能再提前幾年。
所謂天命,上天予之,上天收之。
李鄲道現在才拋開大夢千年對帝王君主的偏見,逐漸體味到李世民的人格魅力。
“此事愛卿莫要再提,朕雖知愛卿是為江山社稷故, 但此事,朕絕無允可之能。”
李鄲道自然點頭。
隨後又跟李世民聊了聊如今的民生民情。
並不是醫科之事,因為學醫雖然能強民體魄,卻不能飽民。
民富的基礎便是百姓能吃飽穿暖,能有剩餘的去跟別人交換,使得經濟流動起來。
李鄲道沒有別法。
一是堆肥之法,這是唐穿必備,以前李鄲道沒有拿出,是沒有對話朝堂天子的能力,現在有了。
二是練鹽之法,此法可保國庫無憂,甚至靠著鹽交易,可以將周邊國家的經濟血液被大唐吸乾。這也是唐穿爽文必備。
堆肥之法還好,但這練鹽之法若非如今李鄲道已經到了陽神境界,是萬萬不敢拿出來的。
“此二法, 是臣偶爾格物所得, 陛下既然不願以太上皇之天命潤澤蒼生,便可以此二法潤澤。”
“何謂格物?”李世民有些好奇。
“格物便是,透過觀察萬事萬物的發展, 從種總結出一套規律來的方法。”
李鄲道舉了個例子:“比如今欽天監,觀天星相,制定曆法,指導農耕,便是格物。”
隨後又講解道:“臣此格物,便是觀牛羊之糞土,所落之處,來年土地必定肥沃,甚至有菌蕈生長,此乃谷精之草。”
“又觀有百姓取河中淤泥,翻曬,用以肥田,而上等之田,又往往是臨河之處。”
“此外,臣十五歲時,自北向南遊歷,所見頗多,其中有一種樹老翁,取河中淤泥一團,烈日下暴曬,後取童子尿,摻和入其中,再曬,再摻。”
“最後取出,插入一荊條,三日便生根,五日便生芽。”
“當時臣就問那老翁,老翁道,凡萬物之事,不過陰陽五行。”
“人因心火而活,實則是大火爐,五穀屬木,遇火生土,故遺之,但是遺之仍然帶有火氣,會燒草木之苗稼,所以需要在陰涼之處,褪其火氣,或者與水相和。”
“而土德厚重,水潤二物,故此二物相和,能生木焉。”
“而木自向陽,炎性上行,說是木谷,其實為火谷,故可供人心火氣,若是水谷不思,便是要絕命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