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萬曆新明> 第二百四十八章 收稻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四十八章 收稻 (1 / 2)

三生作惡,知縣附郭。惡貫滿盈,附郭京城。萬曆八年二甲進士邵伯悌眼含熱淚,在萬曆十年的秋天,仰頭在心中感慨,這特麼的確是真理。

今日是萬曆十年的秋分,是皇帝視察京西稻的日子。

走在邵伯悌前面的,是烏泱泱的一大群——自皇帝以下,有內閣諸臣、各部尚書、順天府尹等諸位大員,為了保護他們,前後後左右都站滿了荷槍實彈的諸般軍伍,而所有這些人的行程安排、路途規劃、秩序維護等都是宛平縣保障支應——從兩個月前,邵伯悌每天都要忙到半夜。

然而到了皇帝出行的時候,他這個瘦了十斤的基層官員,卻只能排在隊伍後面,做一個幕後英雄。今日的豬腳不是他邵伯悌,更不是自己的頂頭上司順天府尹,而是農工商部屯田郎中徐貞明。

萬曆三年,曾經與邵伯悌平級七品的山陰縣令徐貞明說服海瑞,讓他在銀章直奏中推薦自己來京師種稻子。到萬曆八年,徐貞明功業大成,直升農工商部屯田郎中,加銜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

兩年來,徐貞明熱的發燙,紅的發紫,幾乎讓所有人眼熱。因他疏通永定河,復建了戾陵堰,在京西新開灌區近二十五萬畝,其中有十萬畝水田,年產糧達到了八十萬石——近畿各大倉儲為之滿溢,糧價因之降到了萬曆元年一來最低。

徐貞明先是升官,後來獲授皇家格物院院士銜,其著作《盧水客談》被御筆題名,總理大臣張居正為之做序——至於報紙鼓吹,樹立典型之類,與其聖眷相比就不算什麼了。

此次朱翊鈞視察之後,這徐貞明一個侍郎之位穩穩到手——若聖眷如舊,三年後就是左侍郎,再三年正好乾到尚書,那時候徐貞明才五十九歲。按照新規,尚書以下退休年齡提前到了六十歲,尚書則可以到六十五歲,閣老們可以幹到七十歲。誰能想到,徐貞明這個三甲弱雞,能幹到尚書以上?

《禮記·曲禮上》曰:“大夫七十而致仕。”唐初名儒孔穎達疏曰:“七十曰老,在家則傳家事於子孫,在官致所掌職事於君,退還田裡也。”意思是說,人到七十歲就老了,在家應把家事傳給子孫,在朝應把職位還給君上,以讓賢者。

從有了禮記一直到明代,士大夫都是按照禮記行事。此前朝廷中超過七十歲的老人家,每年都要給皇帝一個乞骸骨的奏章,表示自己不眷戀權位,隨時都想著歸隱田園,不過是因為皇帝慰留,沒辦法才繼續幹下去的。

新規出臺後,這類乞骸骨奏章也不用寫了,到歲數前朝廷已經安排好接任人,老大人們提前一年就退居榮養——但不可離京,方便皇帝就舊事隨時諮詢。過了一年之後,尚書以上,授爵馳驛,這輩子政治生涯就此結束。

邵伯悌在後面扒拉手指給徐貞明一算,這傢伙可以輕鬆幹到六十五歲呀。若再順利些,入了閣,那就可以幹到七十歲——搞不好還弄個總理大臣乾乾,那可是人臣之極,真正的一覽眾山小。

邵伯悌在後面各種羨慕嫉妒恨,火辣辣的目光盯著聖駕旁邊侃侃而談的徐貞明背影,熱切盼著他絆在土坷垃上,摔個嘴啃泥最好。

然而,這路儘管是田間土路,卻沒有凸起的土坷垃的。昨天邵伯悌還帶著人走了一遍,並親手撿去了好幾個有礙觀瞻的小石子。

同樣是知縣出身,自己撿石子兒,人家就敢在北方種稻子——我特麼的準備研究一下,看看北京城能種荔枝不?也省的快船運來的荔枝那般貴重,老子這嶺南人饞死也吃不起。

聽說那些葡萄牙人在天津幫著朝廷造快船,在海上快逾奔馬,比過去的沙船、福船快好幾倍。若是真那般快,我邵伯悌買得起荔枝的日子就不遠了。想到此處,他嘴裡彷彿出現了荔枝的清香,嘴角也盪漾起愉悅的笑容。

旁邊的縣丞見自家老爺滿臉幸福的模樣,小心在一旁低聲湊趣道:“縣尊此番接駕有功,今年一個上計是穩穩的。”

邵伯悌聽了,臉色恢復正常道:“唉,只要順順當當的,別出什麼岔子就好。”話音未落,只聽得天上一聲悶響,卻是打了個雷。

那縣丞抬頭看看天,心道:“這老爺鹽醬口,一句話把雨招來了。”眼瞅著天上一塊黑雲從北到南滾滾而來,那縣丞又心道:“幸虧老夫備了蓑衣。”

因為突然的天氣變化,隊伍出現了小小的騷動。隨即前面傳下話來,讓邵伯悌前面見駕。邵伯悌喜出望外,渾身骨頭差點都變成中空的,撲稜著胳膊飛到皇帝面前。

朱翊鈞問他道:“今日視察所見稻田,是不是這幾天就該收了?”邵伯悌聞言臉色變幻,他哪裡敢欺君,只好稱是。朱翊鈞意料之中,只極目遠眺道:“這裡能有多少畝?”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