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從1980開始> 第1157章 成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157章 成立 (2 / 2)

但DRAM的技術門檻不高,儘管韓國、中國臺灣等地已經透過技術引進掌握核心技術,還憑藉勞動力成本優勢,但還沒取代日苯成為主要的供應商。

所以,日立、富士通、東芝本公司都把注意力放在DRAM市場,與上述國家和地區的廠家廝殺。

還沒有到完全轉型的時候。

直到90年代末,韓國取代日苯,成為DRAM第一生產大國,全球DRAM產業中心從日苯轉移到韓國,日苯的半導體企業才開始轉型。

至於投資一百億美金,這個資料純粹就是說出來好聽。

只是為了抄襲日苯人的作業而已。

畢竟現在要是蘇辰真的回國去建這麼幾家公司,簡直就是狗咬刺蝟無從下手。

只有先抄襲個一年半載,然後再找個藉口,說公司經營不善,資金鍊斷裂,然後改頭換面,回到國內生產。

這件事情暫時不需要蘇辰去盯著,那個領著高薪的日苯經理人會幫他打理好。

更何況還有孔亮在看著。

還是那句話,不可能每個行業都需要他去盯著看。

那些只有反對意見的半導體公司見通產省同意之後,也就沒有再說什麼。

而且當看到這家公司只是在研究高純氟化氫、氟聚醯亞胺和光刻膠這幾種,就更加沒有再多言。

其實現在全球的半導體市場一片混亂。

大多數人都只是DRAM這些領域廝殺,後來壟斷半導體材料和裝置領域的那些公司,也都是被迫進行轉型。

結果光刻機進入EUV時代。

不得不說他們這個時候還真的賭對了,讓日苯的半導體材料行業在全球佔有絕對優勢。

因為日苯半導體產業的真正問題是,沒能向CPU等需要高技術的產品過渡。

在PC時代,附加價值高的,不是DRAM,而是CPU。

英特爾公司透過技術力量壟斷CPU生產,透過與微軟作業系統的配合,建立後來被稱作“Wintel”聯盟的架構,從而得以稱霸PC產業。

那麼,日苯的半導體制造商為什麼沒能向CPU生產的過渡呢?

還是因為基礎研發力不夠。

結果一轉型,碰到光刻機也轉型,瞬間成為半導體產業的上游材料供應商。

但日苯的半導體產業在90年代以後的世界潮流已經中落伍,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創造新東西的能力,尤其是在跟資訊相關的領域,完全缺乏創新能力。

有時候都不得不說人家的運氣好。

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居然是最正確的選擇。

……

雖然這家半導體公司已經成立,但蘇辰並沒有急著返回國內。

他打算藉此機會好好研究一下日苯的經濟,因為他只是曾經在各種報道中看到過90年代日苯的泡沫經濟的描述,但沒有親身體驗過。

所以,他打算借這個機會好好體驗一下。

1993年的東京比他之前來的時候要顯得更加蕭條。

走在大街上的人也不再像之前那樣,揮舞著日元等計程車司機。

不少人更是如沙丁魚一樣擠入擁擠的公交車內。

蘇辰在路邊隨意買了一份報紙,視線瞬間就被吸引……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