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營企業的走向,一直有兩種不同的聲音在爭論。
在院長看來。
當今的企業問題已非改革之初可比,當時只有國營企業一支力量,不把它們搞活國家當然振興無望。
而如今,鄉鎮企業已經異軍突起,佔到了半壁江山,外資企業也蜂擁而入,自是另一股可以藉助的商業力量。
他打算將那些沒有競爭力,也無關國計民生的中小企業將被“放掉”,主抓那些有成長潛力、具備資源優勢的大型企業及贏利能力強的產業。
只不過這種戰略思想剛剛萌生,還遠遠沒有展現出成型的格局和嫻熟的掌控藝術。
但也有部分人表示很擔憂。
關於對蘇辰的攻擊,其實是保守派藉口在發揮。
因為除了沈太富和禹作勄之外,他們就再也找不到其他的藉口。
蘇老師懶得摻合這種事情,只要他們這些人不影響到自己的專案,隨便他們鬧騰。
而他則儘可能選擇淡化自己當前在內地的存在。
此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序的加快和新經濟的發展,世界範圍內已經掀起企業跨國購併的第五次浪潮。
其來勢之迅猛、規模之浩大、影響之深遠,引起全球輿論和國際商界的高度矚目和關注。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20世紀90年代跨國購併額佔全球購併總額的比重保持在25%左右。
這是一個很龐大的資料。
人們對於收購兼併戰略戰術的運用,包括收購的兼併目標的境定、方式及技巧的運用、風險的控制以及利弊的關注程度等迅速上升。
對於這麼一場盛大的併購狂潮,怎麼能夠少得了蘇老師。
因為他打算藉助這次併購狂潮改善旗下的通訊、化工、航空、零售、醫療保健、銀行等行業,促進公司產業結構調整。
至於國內的事情,他現在完全插不上手。
比如說讓國內工人下崗,如果他這麼幹的話,估計只能選擇跑路。
……
1993年的夏天。
香港的天氣依舊炎熱無比。
此時的香港影壇正面臨著一場變革。
問題很多。
比如成本虛高、粗製濫造、盲目跟風、品類單一等等,這些問題讓臺灣片商集體反彈。
他們不但對港邊減少投資,而且還抵制超過成本的電影。
這些臺灣片商與香港電影人唇槍舌戰,想著要改變當前的困境。
身為香港影壇龍頭的盛世影業卻不慌不忙,穩坐釣魚臺。
為啥不慌?
因為盛世影業的經濟模式已經橫掃港澳臺,即便是不拍電影,光是抽佣都能夠養活公司這些人。
而且在所有的香港電影公司當中,盛世也是最特殊的一個。
不需要接受外方的投資,自家隨便就能鼓搗出來一部大卡司。
在武術電影公司盲目跟風賺快錢的時候,盛世也有自己的計劃,那就是儘量出高質量的電影,穩打穩紮。
反正現在的盛世影業已經不再像是早幾年那樣,需要靠賺快錢來維持生活。
至於同行的死活,周建仁不管不問,他打算等港片徹底不行的時候,自己再出來振臂一呼,到時候所有的人都得聽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