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提出新經濟這個概念,是因為我認為美國經濟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即傳統經濟,知識經濟和新經濟。
傳統經濟指製造業,知識經濟指教育,文化,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等產業,新經濟指以網路,資訊和通訊技術為主體的新興產業。”
蘇辰在講臺上講他的新概念。
曼昆和艾勒教授都跟學生坐在臺下聽他的課。
“在新經濟中,我認為這些技術創新包括價格快速下降而功能急速提高的計算機,蜂窩電話,因特網,大量的新產品和新服務,金融市場的創新,新的支付方法都將會出現。
以及許許多多基於這些技術而降低價格改進質量和提高效率的產品和服務。
所以,新經濟實際上是一種實體經濟的變化,它不僅僅表現為社會產品結構,質量發生變化。
還表現為經濟執行方式、社會分配方式,社會運轉方式、社會生產過程和產業組織等等都發生巨大的變化,因此新經濟是一種新經濟形態。”
曼昆突然舉手。
“蘇辰教授,請問新經濟是否會改寫生產率和經濟週期的規則?”
蘇辰回道:“新經濟是否真的像200多年前在英倫三島發生的工業革命那樣,將改寫人類社會發展的程序,並使人類從此轉入一種新的經濟社會形態,這還需要值得進一步觀察。
即便對資訊和通訊技術及其擴散為特徵的新經濟已經出現,但舊經濟執行機制依然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起著核心的作用。
各種資本的積累,包括物質,尤其是人力資本積累,研究與開發,對於所有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是十分重要的。
同理,美國想要在90年代保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就必須要具備以下三要素,一是靈括的宏觀經濟政策;二是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三是企業活躍的技術創新。”
他的話剛說完,曼昆又問道:“按照你所說的那樣,是否意味接下來美國的經濟增長主要建立在以資訊通訊等高新技術產業高速增長與價格下降的基礎之上?”
“是的,儘管美國經濟的快速擴張,失業率不斷下降,但如果靠經濟政策則不可能長期維持新經濟帶來的繁榮,新經濟將會依據其自身的規律,也將會像傳統經濟一樣走向過剩。”
蘇辰繼續說道:“我相信,接下來美國經濟會發生本質性的變化,在經濟的高速增長中,以ICT產業將為代表的新經濟部門是主要增長來源之一。
這是與過去進行了數十年,而在接下來幾年才開始結出果實的技術創新緊密相關,最重要的是,計算機和通訊技術是美國根生的技術。
在計算機和通訊產品研究與開發領域的領先地位,使得美國既向全世界出口技術和服務,獲得“技術租金,又出口產品”的利潤。
儘管隨著計算機和通訊為代表的高技術產品日益普及,市場將逐步飽和,這些產業的增長速度將會放慢,美國經濟增長也將會放慢。
但由於美國在資訊科技領域的領先優勢仍然很明顯,其他國家在短時間內很難趕上,因此,其經濟的高速增長速度不會急劇下降,將軟著陸。
也就是說,儘管美國經濟的高增長仍然可以持續一個時期,直到此次技術革命的擴散達到“均衡”。
而大部分資訊通訊產業及網路經濟在美國開始走向過剩時,這種過剩就會向其他國家擴散,此時的美國經濟已經消滅週期波動,可以一直高速增長下去的神話將會被打破。
不過,即使美國經濟總量增長可能放慢,但在ICT產業領域的世界霸主地位在短時期內不可能被其他國家取代,其新經濟部門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仍然十分寬廣。
與此同時,其他發達國家也將在新經濟領域努力追趕美國,全球新經濟在今後一個時期內仍將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
他這節課花了很長的時間來講新經濟的內容,在他所構思的新經濟裡面,是以資訊通訊等高新技術產業為代表。
而這也正是美國接下來所進入的時代。
如網景、雅虎、亞馬遜、谷歌等等著名的大公司。
都是在接下來的這一段時間所發展起來。
一開始只有曼昆在向他提出問題,後來連艾勒教授也開始向他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