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幾個操著溫州口音的中國人。
男女都有。
從1985年開始,便有成千上萬的溫州人從浙南出發,開始奔赴世界各地創業謀生。
美洲,歐洲,東南亞等地。
這些溫州商人一旦融入當地,就很容易抱成團,形成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溫州商團。
而國內的溫州商人則販運小商品、炒賣各地房產、去山西承包小煤礦、在陝西打地下油田、到新疆倒賣棉花等等。
他們是最早的商業活動實踐家、新產品推廣者,也是最早的走私商、偷渡客、偽劣產品製造者。
早期溫州商人在商業上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和狡黠,與硬騙強取截然不同,卻將原始積累過程中的那種沒有道德底線的狡黠與血腥,展現得淋漓盡致。
有個匪夷所思的、頗有黑色幽默意味的經濟案件。
當地農民向全國各地的國營企業投遞信函,訂購各種各樣的二手機械裝置,這些裝置到了當地後,當即被就地倒賣。
然後,那些農民就去報紙上用假名刊登死亡訃告,等那些外地企業追上門來討債的時候,就有人哭喪著臉把訃告拿給他們看:人也死了,向誰催債?
就這樣,一個村莊的農民全部參與這場很詭異的詐騙遊戲,當地還因此形成浙南最大的二手機械裝置交易市場。
這幾個溫州人見到蘇辰一行人都操著粵語,便上前搭訕。
“你們是廣東的同胞還是香港的同胞?”其中一個看上去文質彬彬的人用普通話問道。
蘇辰回道:“我們是來自香港的,聽你們的口音,你們是溫州人對嗎?”
聞言,幾人肅然起敬:“這都能聽得出來,厲害啊!”
溫州方言種類之多,差異之大,可謂全國之最。
在溫州境域內,互相聽不懂的語言多達12種,據說在抗戰時,用溫州語做密語,鬼子直接抓瞎。
而蘇辰也只能分辨出是溫州話,但他完全聽不懂是什麼意思。
由於地理區域的限制,溫州方言內部存在的差異性,也足以讓一個地地道道的溫州人犯懵。
“我只是大致聽出是溫州口音而已。”蘇辰招呼道,“既然我們在此偶遇,便是有緣分,不如我們坐下來一起喝杯咖啡?”
“好。”那人點頭,招呼同伴一起坐過來,然後伸出手:“你好,我叫林光,在南卡羅來納州發展,這位是我的老鄉陳謙、吳躍進和李海秀。”
“你們好。”蘇辰與他們握手打招呼,略微有些驚訝地道:“從南卡羅來納州這來,可是要橫跨整個美洲,你們來這邊發展業務嗎?”
林光笑著道:“主要是來看看這個地方,順便看看有沒有什麼商機。”
事實上,溫州人確實善於發現商機,他們總有敏銳的商業嗅覺,隨便一點點機會,他們都敢去做。
“冒昧問一下,你在出國之前,在國內是做哪一方面的?”蘇辰問道。
林光笑著道:“我出國前曾做過中醫大夫,不過在美國開醫館很麻煩,打過各種工,反正是嚐遍新移民創業的種種艱辛,你們沒移民吧?”
“沒有,我們都沒移民。”蘇辰努力想了很久,才想起來這個名字。
好傢伙,打火機大王!
難怪覺得這個名字很熟悉。
“我覺得想要在美國發展,不能融入他們固有的行業,而是要從他們所缺失的行業入手。”
蘇辰說道,“現在國內的工人價格低廉,可以在國內生產產品,再運送到美國來,因為消費者最在意的其實就是價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