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在香港投資的除了本地大亨之外,還有來自臺灣、日本、歐美以及東南亞的商人。
其中,東南亞大亨最大名鼎鼎的當屬郭鶴年,被人稱之為過江猛龍。
5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控制馬來西亞糖市場的80%,佔國際糖市場約一成份額。
70年代中期,郭鶴年開始進軍香港,與來自新加坡的黃廷芳家族合作發展南洋中心、尖沙咀中心及幸福中心等。
郭鶴年的名字亦逐漸在香港商界頻頻出現。
88年5月,郭鶴年斥資20億港元向龐雅倫的奔達國際購入香港電視31%股權,與老闆一道成為該公司的大股東。
除了郭鶴年這條過江猛龍之外,還有郭令燦家族、黃廷芳、蔡世亮等財團。
比如,海裕集團,便是一家由東南亞財團組成的公司,專營貨倉、貿易、電子製造、紡織漂染處理、船務以及汽車租賃等。
帶頭人是蔡世亮。
早些年,蔡世亮挾東南亞資金而來,在香港大展拳腳,在短短數年間控制三家上市公司,在香港股市中自成一系,可說成績斐然。
儘管如此,海裕一系的股份卻長期萎靡不振。
原因是幾年前,同屬東南亞資本的佳寧、益大國際、海外信託銀行等相繼倒閉或被清盤,聲譽不佳,使本地投資者對東南亞商人懷有戒心。
故此海裕一系股份亦受此拖累,一直徘徊不前。
為挽頹勢,蔡世亮決定擴大公司股東,邀請香港有影響力的富豪入股,改組公司管理層。
海嘉便是海裕旗下的全資附屬公司。
87年10月,海裕實業進行私人配售,主席蔡世亮及兩名董事將名下29%股權配售,同時購入公司持有耀豐冷藏倉庫餘下股權。
到88年8月,海裕實業宣佈重組,將公司屬下經營倉庫業務的公司注入全資附屬公司海嘉實業,隨後9月便在香港分拆上市。
而海裕實業仍持有海嘉實業68%股權。
來拜訪蘇辰的便是蔡世亮。
同時盛世收購耀豐等冷藏庫其實也就是個煙霧彈。
其目的不過是為了刺激海嘉的股價,同時也為了方便重組海裕的管理層。
在這個過程中,盛世就是充當一下中介,用海裕自己的錢買下海嘉,然後到時候再順利過渡到海裕手上。
而盛世也收取一些好處,到時候亦可買下部分海裕股份,成為其股東之一。
這樣一來,就可以破解本地商人不看好東南亞商團的局面。
現在誰不知道盛世投資眼光很不錯,在投資界,可以說是與中信並駕齊驅。
說白了,也就是一招‘以退為進’。
不是除了盛世之外,就沒人吃得下海嘉的冷藏庫,而是盛世才是最合適的物件。
即便是同屬於東南亞商團的郭鶴年也不合適。
來拜訪蘇老師的人便是蔡世亮。
一進辦公室,蔡世亮開口道:“蘇董,久仰大名,久仰大名。”
“蔡老闆,這句話應該我來說才對。”蘇辰笑呵呵道,“快請坐。”
“這是一點小小禮物,不成敬意。”蔡世亮遞上來一個盒子,裡面是一尊小金佛。
蘇辰臉帶笑容:“蔡老闆,難道你空著手來我還能不歡迎嗎?你這禮物太貴重了。”
“不貴重。”蔡世亮搖搖頭,“也就是一尊金佛而已。”
蘇辰沒有拒絕,白送的禮物為什麼不要,而且現在說不要也不合適。
“那我就卻之不恭受之有愧了。”
收下禮物,上了茶,正式會談。
“蘇董,我想邀請你加入我們海裕的董事局。”蔡世亮沒有藏著掖著,“如果可以的話,我相信盛世的入股一定能讓海裕如虎得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