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寫一篇電視劇幕後的稿子。”薛芳說道,“正確來說,是去京臺藝術中心。”
蘇辰想了想,“我也一起去吧,說不定還能認識幾個人。”
反正在雜誌社裡閒著也沒事幹。
很快,兩人就來到京臺藝術中心。
這是1982年成立的全國第一家電視劇專業製作單位,以拍攝國產電視劇和譯製國外優秀電視劇為主要任務。
名人有馮褲子、鄭小龍、尤小剛、趙寶剛等人。
藝術中心在推出《四世同堂》之前,就經歷兩個“豐收年”。
從1982年至1984年,拍攝一些當年很有影響的短劇,例如《大能人》《空中小姐》等。
此時的電視劇拍攝等同於拍電影,精雕細做,一年內中心製作15集電視劇,飛天獎就拿了個“豐收獎”。
而在拍攝短劇的同時,中心讓觀眾更有印象的是它的譯製部,推出一些膾炙人口、紅極一時的譯製劇——《誹謗》《女奴》《卞卡》等等。
對於《卞卡》這部墨西哥電視劇,大多數人印象最深的大概是配音演員,來自長春電影譯製廠金毅和王瑞兩位老師,他們擔任女主角何塞·米蓋爾與男主角卞卡的配音。
“天哪,我的老夥計,你想知道什麼是“翻譯腔”,真是見鬼,其實我也不太瞭解。看在上帝的份上,我們為什麼不坐下喝杯咖啡呢?哦,我是說,請那些學過翻譯的人給我們普及一下……”
就是這個味兒。
在1985年至1987年間,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以《四世同堂》《凱旋在子夜》《便衣警察》等優秀劇目,創造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最佳電視劇三連冠的紀錄,這在國內是絕無僅有的。
而後來的京城演藝圈分成三派,一派是人藝,也就是人民藝術劇院的演員;一派是京城電影製片廠;一派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京圈”。
人藝攻舞臺劇,北影攻電影,“京圈”起步靠的是電視劇。
京圈大概可以分為幾條線,一條是鄭小龍;一條是王碩;一條小鋼炮;一條葉津;然後就是葉大英。
話說1985年的一天,此時小鋼炮在鄭小龍的電視劇《大林莽》劇組打下手,正躺在地上望著天空遐想,一旁看書的鄭主任一邊看一邊笑罵:真他媽孫子。
小鋼炮聽出這口氣哪是罵作者,分明是一種由衷的喜愛又找不到合適的詞彙來表達的讚賞。
就問,“誰這麼孫子?把您樂成這樣。”
鄭主任將書遞過去,“王碩,我認識的一哥們兒。”
小鋼炮看到名字:《浮出海面》。
這是王碩根據自己和沈旭佳的感情故事改寫的。
於是他便找來王碩的看,86年,透過鄭小龍的引薦認識王碩,初見王碩,小鋼炮就劈頭蓋腦的把王碩一頓猛誇。
說遇見王碩是“抬頭望見北斗星”,這一頓猛誇誰受得了?
於是當天見面之後,兩人便成為朋友。
這次薛芳要來寫的稿子是關於電視劇製作背後的故事,因為這地兒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專業電視劇製作單位,找魯小威準沒錯。
蘇辰就是來湊個熱鬧的。
很順利就見到魯小威。
這位很牛逼,中國第一部大型長篇電視連續劇《渴望》有他一份功勞,播出後形成“萬人空巷、世人爭說“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