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KI,一家日本小企業,大概也就一百來個員工,日本像這樣的企業有很多。
日本的中小企業真的很厲害,這倒是事實,而那些日本大企業要麼倒閉、要麼虧損,要麼被外企收購,各類問題不斷。
如果日本沒有強悍的中小企業支撐,它的經濟早就完蛋。
但TOKKI這位選手一開始並不像其他的選手那樣,日子過得滋潤,要不是蘇老師大把資金揮灑過來,估計這個小公司都要處於半休假的狀態。
這家公司生產的真空蒸鍍機就如同OLED面板製程的“心臟”,等到手機等產品的普及,這家公司的裝置就如同生產OLED面板的“入場券”。
買到Tokki的裝置就如同得到一張生產OLED面板的“入場券”,Tokki在業內的名聲很像頂級光刻機企業阿斯麥,絕對神一樣的存在。
據說僅有300多名員工,卻基本壟斷全球真空蒸鍍機的供應,每臺報價過億美元,仍然一機難求,排隊等貨因此成為常態。
至於是不是真的這麼牛逼,暫且不論,蘇辰只要知道它能給自己賺錢就行。
不過現在他們還沒研究OLED螢幕。
蒸鍍機和光刻機一樣,不是有錢就能買到的,一臺價格接近8億,還要等2年。
更可怕的是,這家公司一直秉承極致的匠人精神,花了將近20年時間完善生產裝置,由此可見,日本人以對技術和畫質的極致追求獨佔鰲頭,到了一種常人無法理解的境界。
這擱一般人身上肯定搞不了這麼長時間。
也難怪別人能成功。
日本企業對螢幕面板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68年,當時美國無線電公司(RCA),釋出液晶顯示面板模型,一心想做液晶電視。
結果日本廠商看到了這玩意,回家鼓搗鼓搗,就弄出了電子手錶。
至於這裝置的原理是什麼,蘇老師不需要懂。
只需要知道三星在OLED界的地位,全靠這家公司在背後支援。
趁著有時間,蘇老師就帶人前往這家公司。
這家公司在日本本州島的見附市,看著確實像是一個國內的小作坊,但偏偏鼓搗出那麼吊炸天的玩意兒。
人不可貌相。
早已接到通知的日本人前來歡迎自家公司的大老闆。
因為日本人的固執,這家公司蘇辰並沒有能夠全面收購,只是持股67%,剩下的股份還在日本人手裡。
要不然買來公司後,這幫日本人不跟自己玩,蘇辰一個人也搞不定,該給的甜頭還是要給別人。
“會長,歡迎您的到來。”一名日本人帶人朝蘇辰深鞠一躬。
這位就是Tokki的創辦人津上健一,1967年創辦公司。
當初是看準日本戰後製造業蓬勃發展,找來東芝等大廠合作,開發自動化裝置,成立津上特機株式會社,1986年將公司改名為Tokki。
但好景不長,隨著日本步入泡沫經濟,客戶減少裝置投資。
而在1983年購入該公司的日本老闆也無法承受虧損,直接把手上的股份賣給蘇辰。
雖然這位日本老闆早一步看準趨勢,但期盼的東風卻一直沒有吹來。
即便找日本山形大學等研究機構的專家,每年投資上億日圓研發,從打造實驗裝置開始,不到10年投資成本已超過10億日圓,卻苦無客戶採用。
這麼虧損誰承擔得起?
不過正是這位老闆的併購,直接開啟Tokki進軍高科技產業的大門。
蘇辰也是跟在這位老闆的身後佔了便宜。
他朝津上健一伸出手:“津上君,久仰大名。”
“會長您客氣了,謝謝您伸出援手。”津上健一態度放得很低,又是鞠躬,又是握手。
蘇辰笑著道:“津上君,我們先進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