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中關村還不是那麼繁華,最出名的人是陳春先,而最知名的公司是“兩通兩海”,信通、四通、京海、科海,它們的創辦人無一例外都是中科院的科研人員。
另外還有一家不得不提的公司——聯想。
成立於去年的聯想,柳川志並沒有顯現出他後來那種運籌帷幄的領導才能,儘管背靠著中國最權威的計算機研究機構,卻找不到一個可運作的專案。
每天他騎著腳踏車在北京城裡像沒頭蒼蠅一樣地亂闖。
先是在計算所的大門旁邊擺攤兜售電子錶和旱冰鞋,然後又批發過運動褲衩和電冰箱。
如果說幾年前陳春先辦起中關村第一家公司時,還心懷打造“中國矽谷”的理想,那麼,此時的柳川志滿腦門在想的卻是如何賺錢養活公司裡的十幾號人。
甚至還遇到過片子,有一回,他聽說江西有個女人手上有大批的彩電,只要購進一倒手每臺可以賺上1000元,便急忙派人匯款過去,誰知道那竟是一個騙局,計算所撥給他的20萬元開辦費,一下子就被騙走了14萬元。
跟20多年前報考空校落榜相比,柳川志這一次的挫敗感更為切膚,要知道現在計算所的高階教授月工資不到200元,柳川志的工資則只有105元。
公司真正賺到的第一筆“大錢”,來自每天被他們抱怨和不滿的中國科學院。
1985年初,中科院購買500臺IBM計算機,其中的驗收、維修和培訓業務交給公司,從而帶來70萬元的服務費。
也正是透過這個業務,聯想跟剛剛成立的IBM公司中國代表處搭上了線。
成為後者在中國的主要代理公司,為IBM做銷售代理成為日後聯想公司最重要的利潤來源。
這一淵源可以一直延續到20年後聯想以16億美元收購IBM的PC事業部。
而他另一個最大的成就已經被蘇老師摘了桃子,那就是倪光楠和那套漢卡系統。
柳川志特別鬱悶。
80年代以來,個人計算機的市場已經日漸甦醒,IBM的計算機如潮水一樣湧進來。
一臺比286型還要低檔的“PCXT”機型進入中國的口岸價就達兩萬元,而到中關村一倒手就要四萬元。
而這些昂貴的計算機又無法識別漢字和操作中文系統,於是,開發適合中國市場的“漢字系統”便成了當務之急的科研專案。
現在國內已經有很多人在從事這一研發,包括後來到深圳搞得風生雲起的史玉柱等人,這些“漢字系統”的原理和運作過程大同小異。
而倪光楠的與眾不同之處是,他發明“聯想功能”,倪氏漢卡利用中國文字中片語和同音字的特性,建立起自己的漢字識別體系。
與其他漢卡技術相比,它把兩字片語的重複率降低50%,三字片語降低98%,四字以上的片語幾乎沒有重複,這對於計算機的漢字輸入技術來說,無疑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在今年年初,倪光楠已經完成漢卡技術的所有研究,並將之命名為“聯想式漢字系統”。
柳川志就像是看到黎明前的曙光一樣,才迫不及待地找上他。
今天又跑來磨倪光楠:“那個香港人只是和你談過一次,就沒來找過你,你還不如加盟我們,擔任總工程師的職務。”
倪光楠搖搖頭:“這不好,我已經答應了人家,我接著搞我的軟體吧,人不能無信嘛。”
他是中國漢字資訊處理的開路者,跟熱情外向的柳川志不同,他性情專注,不修邊幅,擁有科學家的天賦。
除了柳川志外,中科院的另一家名聲更大的公司信通也瞄上倪光楠,不過,最終都已經被唐婉茹捷足先登。
唐婉茹說服倪的理由只有一條:“我保證把你的一切研究成果都變成產品。”
這對於一位充滿濟世情懷的中國科學家來說,這大概是最直指內心的一個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