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陵城,吳王府。
太子王御已經是八歲了。
而在他之後,王猛又有了兩個兒子,三個女兒。
當然,不全是馬氏生的,馬氏後來只是生了一個女兒。
沒錯,王猛納妾了,三個女子,皆是江南大族的嫡女,對於王猛鞏固江南的統治極有好處。
後面的幾個兒女,王猛沒有太上心。
他的一心在培養王御,成為一個合格的繼承人。
在他的這個位置上,不要給其餘的兒子任何的機會,就是最好的處理手足相殘的辦法。
至於說長子夭折、或者是愚鈍,王猛自然會刻意的避免。
古人選擇嫡長子繼位並非是沒有好處。
對於王猛的選擇,那些江南文士集團之中的投機之輩,很快就看得清楚明白。
在王猛的刻意引導下,王御四歲的時候。
王后馬秀英就挑選了三個江南大儒,兩個北方的大儒前來教導。
這是很明顯的平衡之道,現在的淮西勳貴的確是驕兵悍勇,王猛能壓得住,不代表王御能壓得住。
王猛若是不想日後大殺功臣,就必須早點重視,開始平衡。
這些年,王猛在江南開科考,就是為了扶持江南文士集團,平衡淮西集團。
於此同時,王猛也在漸漸的提拔出身淮西之外的將領。
府中,王猛看著王御:“御兒,今天學了什麼?”
王猛為了培養一個合格的繼承人,每日即便是再忙,也會尋找到空餘的時間,親自教導。
無論是江南的文士或者是北方的大儒,在教導太子時候,少不得會新增一些私貨,想著將太子按照他們的仁厚君王的模板培養。
而王猛需要做的就是教會王御避開這些私貨,傳授真正的帝王心術,“法、術、勢”統一的馭人之術。
王御開口道:“啟稟父王,今天講了《貞觀政要》……”
在王御的敘述之中王猛很快就清楚了今天的教學內容。
今日講得是貞觀政要·納諫之中的一個故事。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對長孫無忌等人說:“臣子對帝王,多是順從而不違背,用甜言美語來討人歡心。我現在提出問題,你們不準隱諱,要一一說出我的過失來。”
長孫無忌、唐儉等人都說:“陛下聖德教化,導致天下太平,據我們看來,看不出有什麼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