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波過後,正月十七。
櫻花社按計劃進行最後一集的拍攝工作。
之所以在五季故事18集後面再做1集,不是狗尾續貂,意猶未盡之舉,而是自有其用意。
用一集的篇幅做一個總結,做一個類似片尾彩蛋的東西。
這樣,可以讓結尾更有儀式感,所以,在內容的選擇上,林淼決定用詩歌和慢鏡的方式,其目的就是要增添儀式感的成分。
而且可以增添影片的質感和文學調性,使其更像是一部影片,超越其本身微紀錄片的調性,賦予更高的藝術調性。
這就暴露出林淼的匠心情懷了。
畢竟,他作為這個系列微紀錄片的編導,更希望這是一個完美的作品,而不單單只是一時紀錄熱點的應景之作。
在出發之前,林淼召集小夥伴們臨時動員,統一認知。
“最後一集了,大家打起精神,這一集十分重要,整個系列片畫龍點睛之筆就靠它了。”林淼說,“我對這個系列片整體設計的理念,就是把它當成一部電影來對待的,是電影的規格,而非只是一部微紀錄片。”
眾人恍然大悟,互相交換了一下眼色,都是心領神會的表情。
原來,什麼叫鍥而不捨,什麼叫不忘初心,都在這一刻揭曉了謎底。
想當初,林淼是想拍攝一部微電影參加大賽的,之所以改成了拍攝這個微紀錄片系列,不過是相時而動的無奈之舉,有退而求其次的嫌疑。
當一個人認準了自己內心有一座“羅馬城”當目標的時候,他是不會在意走哪一條路徑抵達的。
對有雄心的人來說,抵達比過程重要。
甚至,那座“羅馬城”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對自我認知的改變而發生改變。
要麼怎麼說,所謂勵志,就是經過一番努力,找到自己,哪怕那一刻,已經物是人非,滄海桑田。
時間會變,如同花開花落都是自然造化,但人的初心不能變,不能忘。
這才是最重要的。
經林淼這麼一說,眾人對他的敬佩之情更是平添幾分。
等於說,他繞了一個彎,依然沒有丟下做一部影片的初心。
即便是到了微紀錄片收尾的時候,他依然想到的是電影。
那麼這一集,的確意義非凡。
小夥伴們更加懂了林淼。
在他看來,以創業和成名的角度來說,這五季故事已經大獲成功,在獲得了這個“果”的時候,他才露出“因”。
一顆熱愛影像表達的赤子之心。
“電影的魅力是什麼?”林淼啟發著小夥伴們,他這麼問,那自然是已經知道答案。
“多門類的藝術手法的整合,包括文學、音樂、美術、建築等等。”湯小桐不假思索地回答,顯然,他平時有就這個問題進行過思考。
“很好!”林淼稱讚,又道:“你們也說說。”
“鏡頭語言的運用,能夠再現出一個完美時空。”龔凡宇兩眼放光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