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40分鐘的時間。
還剩15分鐘。
第一個問題還沒有結束。
而且看這個態勢,林淼已將申珂引到講故事的方向上去,沒有個十幾分鍾打不住。
眼看著時間不夠用。
邵琪琪有些著急,不時地看腕錶。
恨不能此刻自己具備一個超能力,將時間定住。
著急歸著急,邵琪琪卻是被林淼臨場發揮的魅力給打動了。
要知道掌控力對一個男人來說意味著什麼,那如同王者身上的勳章。
在女孩子的眼中,這是最致命的吸引力。
一個有才華的人,他一定不是按套路出牌的。
這是邵琪琪對林淼產生的新認知。
面對林淼的發問,申珂想了想,說:“我是臨時被徵召加入團隊中來的,接觸的事例還少,我講一個之前的事情吧。”
申珂講述,在他畢業後進入公司,成為一名資料工程師的時候,依照慣例,他要接受一個培訓。
這個培訓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認知教育。
要知道,作為一名技術工作者,專業能力已經不是問題,但思想上達到了怎樣的高度,這是需要有一個崗前培訓的。
這很關鍵。
關鍵到決定著他們今後工作的水準,畢竟,他們從事著讓資料說話的工作,屬於價值輸出的範疇。
經過這次疫情的考驗,申珂就體會到了這點的重要性。
他用上了。
崗前培訓只有短短三天時間,是全封閉的模式。
不光是有申珂這樣的新人,還有一些團隊的“老人”充當陪練。
在三天時間裡,申珂接觸到的資訊量十分巨大,有黨性原則、輿情分析、國學哲學、社會環境、流行熱點等等。
說到底,科技是為人服務的,資料工程師不單純的是程式設計和建模,這是一份關於人學的工作。
比如說,這次給抗疫的資料建模,讓申珂前所未有的感受到,生死這麼宏大而又遙遠的問題,原來距離自己的工作是如此之近。
談到對生死的認知,申珂提到了崗前培訓的時候學到的知識,什麼是“了生死”?
這是一個國學領域的話題,跟華夏幾千年的文明價值觀息息相關。
申珂所掌握的方法論是,所謂“了生死”,就是要懂得,生死這個人類最為終極的命題,根本性的認知就是萬物生長,萬物慈悲。
也就是說,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律,萬物也都包含著宇宙洪荒的本質。
明白了這一點,做事情就有了定力和慧根。
所以,申珂和他的同事們,在處理龐大的資料面前,就有了節奏,他們可以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讓資料為抗疫工作發聲。
或者說,數字有了神性,有了人性,有了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