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鹼?”
李世民的興致很濃。
經驗告訴他,這東西搞不好會有大用處。
鄭文修很耐心地科普:“其實從鹽湖裡撈的這種天然鹼不是鹼,而是鹽,他只是具有鹼性。”
“你們對聯布行的染坊一定會用草木灰來處理絲綢,使絲綢顏色潔白、質感柔軟吧?那草木灰雖也是一種‘鹼劑’,但主要成分是碳酸鉀,同樣是鹽,溶於水後具有鹼性,回去後你可以和韓東家好好地探討探討這個。”
李世民聽得是稀裡糊塗的,可他不忘抓重點啊:“既然那鹼和鹽一樣同樣產自鹽湖,除了用於製作小蛋糕和饅頭外,它是不是還有其他大用處?”
“這是當然。”
“還請文修小友明說。”
“先賣個關子吧,反正我們現在多找這樣的鹽湖,多囤鹼準沒錯。”
“……”
這種胃口一直被吊著的感覺太難受了!
關鍵是他知道的東西太多了。
往往還沒徹底弄清楚一個呢,他又來一個。
再這麼下去,李世民覺得自己早晚會被他吊得崩潰。
稍微緩了緩,他又問另外一個問題:“那口罩真能防疫?”
“那個啊……”
鄭文修喝了一口茶道:“韓東家沒和你說?我想著也不是什麼大事,就畫了圖紙,讓小琦拿給韓東家讓趕緊打造了。”
李世民哭笑不得:“我這幾日有事去外地了,剛回來就直奔酒樓而來,口罩和饅頭的事,也是在途中聽人議論。既然你說能防疫,這怎麼能是小事呢?”
“這能算什麼大事?”
鄭文修堅持己見:“防疫肯定是能防疫的,不然咱們不是欺騙買口罩的百姓們嗎?只是得等戴口罩的人多了,才能明顯見效。”
“這是何道理?”
“你們所說的‘疫’,其實就是‘流行感冒’,有咳嗽、發燒等症狀。這種傳染性疾病呢,主要透過打噴嚏產生的飛沫還有直接接觸傳播,戴口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阻斷這種傳播。”
歷史記載最早的“類口罩物”出現在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的拜火教認為世俗的氣息是不乾淨的,在進行宗教儀式時,通常用布包著臉。
而和衛生搭上點關係的口罩出現在元代,根據記載,在元代皇宮中的僕人帶上口罩,以免汙染了給皇帝的食物。
鄭文修直接讓口罩出現在大唐,他們覺得新鮮很正常。
只是對於他來說,這更多的是他阻止這波流感疫情在京城進一步蔓延,同時從對聯布行繼續撈錢的工具而已。
他看得很淡。
可對於李世民來說就完全不一樣了!
最近他對京城這波疫情可是非常頭疼呢。
這幾天沒來如意酒樓,也是聚集御醫和京城大小官員商議對策。
哪會想到在鄭文修這都成不值一提的事情了。
他這心裡啊……
真是五味雜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