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鳥科技園區,是劉青山一項大計劃,本來只是想建幾座實驗室的,比如鋰電池實驗室之類。
不過後來米國那邊負責龍騰助學會的老肖打電話過來,說是首批資助的留學生即將歸國,叫劉青山這邊做好接手。
目前歸國的留學生主要是加入高校或者是國家的科研單位,還少有獨立自主創業的。
大規模的下海潮,要在明年的第二次講話之後,才會形成。
加入高校,待遇太低,賺幾百塊的工資。
加入科研機構的話,論資排輩現場比較普遍,而且整體科研水平比較落後。
最關鍵的是,自主性不強,你想自己研究點啥,那是甭想了。
正是這種現狀,才造成了許多留學生,出去之後,最終就沒有再回來。
在發達國家,有著高薪的待遇,研究專案也比較自由,容易發揮特長,獲取成績。
劉青山既然資助這些留學生,就是想叫他們回國做貢獻的,如果一個個都生活得不如意,那感覺有點對不起人家。
所以劉青山就萌生出一個想法:建立一個大型的科研中心,給這些歸國留學生創造良好的科研條件。
雖然投資要大一些,但是一旦有成果轉換,那就能創造極大的財富。
當然了,這個也要留學生們自願選擇:願意留在體制內的,劉青山也不攔著;原來來科技園區的,劉青山更歡迎。
就像前兩年的青鳥手機,雖然先期一點沒有產出,投入了數億資金。
不過一旦把手機研發出來,那就代表著數十億上百億的收益。
劉青山深知未來的走向:科技轉化財富的比例越來越高,所以他也要提前佈局。
以前最擔心的是缺乏研究型人才,不過隨著留學生大批的歸來,那還擔心啥呀。
小莉不知道劉青山的整體計劃,所以覺得這地方有點空曠。
劉青山則搖搖頭:“就這還遠遠不夠用呢,小莉,你有時間再跑跑區裡,爭取再拿點地,千八百畝的,你自己做主就成。”
還要啊?
小莉有點想不明白,不過龍騰公司的高管都知曉一個道理:聽劉總的話,肯定沒錯。
在戰略方面的眼光,其他人捆綁到一起,也不一定能達到劉總的高度。
劉青山正在心裡勾畫宏偉藍圖,就看到身邊開過去幾輛轎車,直奔不遠處的那座實驗樓。
那裡是目前唯一入駐科技園區的機構:鋰電池研發中心。
不容易啊,原本在破破爛爛的瓦盆窯村,就在破舊的民房裡面,研究出世界上最先進的鋰電池。
這回終於鳥槍換炮,搬到了嶄新的實驗室。
“走,咱們也過去瞧瞧。”
劉青山看到剛才的轎車裡面,好像有外賓,他也不免有點好奇。
鋰電池研究中心也剛剛搬過來不久,這裡戒備森嚴,周圍都是一大圈鐵柵欄,懸掛著不少醒目的標牌:
都是些“嚴禁煙火”“危險請勿靠近”之類的。
院子四角,還各有一座二層小樓,用來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