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婦,玉米芯的塞子,一定要塞嚴實嘍。”
“放心,塞嚴實了,一點縫兒都沒有。”
王翠花嘴裡答應著,手上還挺麻利。
旁邊大張羅就嘻嘻笑:“杆子你就放心好了,你媳婦有老底兒,肯定不會迷路。”
大夥一陣鬨笑,張杆子新婚之夜迷路的典故,在夾皮溝估計得一輩輩地流傳下去。
張杆子也不是好惹的,抄起一根玉米芯,就要給大張羅也塞上。
“行了,都別在這扯蛋,都建大棚去!”
張隊長見狀吼了一嗓子,閒人就全都去幹活了。
一根木耳段栽種完菌種之後,就移入大棚裡面,搭成一排排的人字形木頭架,等著菌種慢慢生髮。
剩下的就是後期的管理,控制好溫度和溼度,定期通風,這些同樣很重要。
這些工作,其實都不難,村裡的老人小孩都能學會,老頭老太太們坐著小板凳,照樣也能往木耳段裡塞菌種。
一連忙活幾天,新建的大棚,全都被移入木耳段,這項工作,才算暫時告一段落。
只是砍伐下來的木頭段有點多,最後還剩了一部分。
這些當然也不能浪費,同樣被接入菌種,然後直接運到山上,選了兩片雜樹林,直接搭成一架一架的。
在這種純天然的環境中生成的木耳,估計品質跟野生的,基本沒什麼區別。
整個流程學習完畢之後,海大貴派來的兩名村民,也就急火火地回去了,
他們還帶走了王教授的兩名學生,進行菌種培養並且全程指導。
剩下的學生,王教授則準備帶著他們返回學校,畢竟出來都快兩個月嘍。
“王爺爺,您可不能走,黑木耳研究完,新專案也該啟動了,這次,咱們搞人工栽培猴頭菌。”
劉青山早就計劃好了,豈能輕易放人?
“好你個小山子,合著我們都成你們夾皮溝的長工了是吧?”
王教授還真在這裡住的習慣了,樂樂呵呵地接下這個任務。
魏鐵柱等幾名學生也不由得精神一振:要是再把猴頭菇的專案搞成了,那麼他們的水平和能力,也會不斷提升,前途一片光明。
人工培育出來的猴頭菇,劉青山也嘗過幾回,怎麼形容呢:反正肯定是猴頭菇,不能說它是別的物種。
可吃起來簡直味同嚼蠟,根本就沒有野生猴頭兒的那種鮮味。
離開了大自然獨特的環境,也就失去了靈性,這種貨色,劉青山還真不屑去種植。
可惜,野生的猴頭菌,數量又實在太過稀少,形不成規模,收益就很有限。
他的設想是:人工接種,野外環境自然生長。
其實就是在林子裡合適的樹木上,人工植入菌種,然後讓猴頭菇完全在野生狀態下長大。
這個難度就有點高,也更具有挑戰性,王教授帶著學生,一門心思地轉入到這個新的研究專案之中。
在忙忙碌碌中,劉青山終於接到了縣裡的電話通知。
外商藤田正一,帶領考察團來到碧水縣,點名要去夾皮溝所處的豆包山進行考察,希望村裡做好接待工作。
撂下電話,劉青山也握起拳頭,使勁揮舞一下:終於來了,等你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