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拉迪島,希幹希納機場。
埃爾文作為軍團長,在此巡視。
他們的戰機,全部被運送到了此處,一共339臺戰機,這是他們自兩年前製造出飛機以後,所生產的所有戰鬥機。
這些戰鬥機的效能,侷限於帕拉迪島和世界的工業精度、材料限制,依然存在許多的缺點。
比如最基礎款的一型戰機,只能承載兩個人,一個駕駛員,一個觀察員,戰機上無法搭載武器,只能透過觀察員,手持機槍,或者對地面手動投擲炸彈。
二型戰機,則是類似三年前,他們在雷貝利歐使用的載人飛機,有一個儲物倉,可以當做轟炸機使用。
但二型戰機的數量不到八十臺,無他,成本和技術要求都太高了。
核工業區開工後,島上百分之五十的資源,都傾斜到了核工業區的建設,島上約100萬的人口,除去不參與生產計程車兵,剩下的人,再減去參與到核工業區建設,負責基礎民生方面的工人後,剩下的可用熟練工人,寥寥無幾。
工人們既要承擔飛機、戰艦的製造,還要承擔武器和彈藥的儲配和調製。
哪怕有巨人的幫助,他們能製造出這麼三百餘臺戰機,也已經很不容易了。
一型戰機的續航,大約只有八個小時,飛行距離很受限制。
一型飛機哪怕想要斜穿帕拉迪島,都需要三個小時,所以想用一型戰機對付聯軍,只能等待聯軍靠近以後,再從希幹希納機場起飛。
二型戰機攜帶備用燃料的續航,能達到四十小時,然而帕拉迪島四面環海,和大陸相距甚遠,光是從帕拉迪島飛到馬萊,就需要三十個小時,對飛行員來說,那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他們目前的國力,根本無法在建造核工業區的同時,製造航母,發展時間和勞動力限制太大了。
帕拉迪島對外界投放傳單時,全都是從帕拉迪島起飛,燃料耗盡後,再透過氣囊減速降落到海上,由艦船進行回收。
外界,他們沒有可以供飛機起飛的合適場所。
就算有,也不可能在外面起飛,風險太大了,一旦被敵人發現,直接對飛機場發起進攻,昂貴的戰機就會損失掉,駐守機場計程車兵,也會陷入沒有補給和援助的危險境地。
技術層面,和三年前比起來,也毫無進展。
帕拉迪島的科技,完全是那個人一手從泥巴地裡拔起來的,基礎學科人才和高階人才,幾乎為零,能用的科學家,基本上全是從伊思法爾招募而來的。
然而對伊思法爾人來說,島上的某些科技,也有些太過超前了,他們根本沒辦法提出比三年前更好的技術和理論,比如飛機,伊思法爾的科學家,不過只能在原本就有的飛機圖紙上,給出一些無關痛癢的改進而已。
不過好在,即便島上的軍事技術停滯了三年,對於即將到來的世界聯軍來說,也是碾壓級別的。
對方根本就沒有稱得上“戰機”的航空器械,槍械也是落後的栓動步槍,雙方的火力不是一個級別。
再加上,他們有“巨人”。
埃爾文側頭,看向一旁的搭載了機炮的矮小型巨人。
這些巨人的控制方式,被改為按壓型,按壓它們的肌肉,會讓它們做出移動和跳躍的指令。
在白天,這些巨人是可以上戰場的,能提供很大的助力。
不過,也只有白天,它們才能動,夜晚它們就會失去作用。
聯軍自然也清楚這一點,恐怕會盡量選擇夜晚登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