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鈿感到一肚子火氣,摔著門簾回到房中,見懿澤坐著看書、玥鳶正在鋪床,好像都不關心外面的事情。金鈿憋不住氣,就走到床邊,向玥鳶牢騷道:“他都沒往這邊看一眼,就去了胡格格的屋裡!憑什麼呀?”
玥鳶知道金鈿說的是永琪,抬頭輕輕一笑,問:“他們在府裡就常在一處,你怎麼今天生起氣來了?”
金鈿又高聲嚷嚷道:“那不一樣!在府裡時,小姐不待見他,他只能去找胡格格。這次小姐是願意了好好作陪的,他憑什麼還去那邊?”
玥鳶又笑了一下,她想說金鈿的想法未免太想當然、太霸道,王爺豈能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人?不過她沒有這麼說,只是隨口應付了句:“可能是習慣了吧!”
“什麼叫做習慣了?”金鈿顯然對這個解釋很不滿,繼續不依不饒的理論起來:“你搞搞清楚!出門之前,我在窗外都聽見了,他親口說這趟不帶福晉、讓小姐帶我們兩個、胡格格只帶瀅露一個,就是為了向外人顯示小姐在府裡的地位,現在他跑到那邊,讓別人看見了算什麼?算什麼呀!”
玥鳶聽得有點心煩,但又不好意思表現出來,只輕輕解釋了一句:“你可能不知道,那間房原本就是王爺在行宮的舊居。”
前面金鈿和玥鳶的對話,懿澤都沒有留意,唯有玥鳶的這一句,飄進了懿澤的耳朵。懿澤的眼睛雖然沒有離開書,心裡卻隱隱明白了什麼,她是第一次在圓明園行宮過夜,對這裡一切都是陌生的,但她知道,永琪沒有搬入王府之前,每年都在乾隆到圓明園避暑時同行,自然會有一個固定的居室,而後每次需要在圓明園留宿時,也還會習慣性的去住同一個地方。玥鳶是自幼服侍永琪的人,對這些當然很瞭解。
重要的是,永琪這次把他“習慣”的舊居安排成了胡嬙的房間,而且應該是老早就跟卓貴說好了的。
金鈿還在喋喋不休的朝玥鳶抱騷,玥鳶只是無奈的、簡單的應付著。懿澤坐在旁邊,卻已經聽不到她們在說什麼,也忘記了看書,腦海中只是清楚的認識到了永琪的“習慣”。
胡嬙與懿澤的房間是相鄰的,只有一牆之隔,金鈿的聲音又比較大,永琪和胡嬙早就聽到了。永琪原本是在跟胡嬙說沒能找到永璂、不知永璂去了哪裡之類的話,在聽到金鈿的聲音後,兩個人都不約而同的停止了言語。
後來漸漸聽不到金鈿的聲音了,胡嬙才又開口,向永琪道:“她說的沒錯,懿澤今日對你的態度算好的了,尤其是在人前時,很有規矩。你為什麼不去找她?為什麼要來我這裡?”
永琪淡淡的笑著,笑容中帶著些嘲諷的意味,問:“她態度稍微好了一點,我就應該趕緊貼上去嗎?”
“那不是你期待的嗎?”
“我期待的是她真正回心轉意,而不是為了達到她的目的,配合我演戲。”
“你再也不親近她,她怎麼好回心轉意?”
永琪答不上來,他知道,如果他還想要挽回懿澤,正常的思路應該是如同胡嬙和金鈿說的那樣。
胡嬙站了起來,推著永琪說:“去那邊吧……正好我也想去看看孩子……”
永琪坐著沒有動,他拉住了胡嬙的手,抬起頭,目光深邃的說了句:“嬙兒,我有我的自尊心。”
聽了這句,胡嬙再沒勸永琪。
次日晨起,大隊人馬一起從圓明園出發的時候,永琪又看到了永璂,他們先前到處都找不到永璂,永璂卻在該出發時主動出現,可見永璂是故意躲著所有人的。永琪也就暫不打擾永璂了。
乾隆帶太后、眾妃嬪、皇子皇孫等一路北上,途中在白龍潭、常山峪歇腳過兩次,然後到達熱河行宮,又歇了一夜,然後將大量行李輜重都留在此處,只揀些輕便、適用於圍場的常用之物,一起往木蘭圍場進發。
路過每一處行宮時,永琪都是夜裡與胡嬙同住,金鈿還是時常向玥鳶抱騷,但玥鳶越來越不大回應,只裝作很忙的樣子,或者尋個由頭出去,儘量不與金鈿呆在一處。
在親兵的護衛中,乾隆奉太后、攜妃嬪、皇子皇孫,到達木蘭圍場,從東邊的伊遜崖口入圍。八旗兵丁在各旗主的帶領下緊隨其後,浩浩蕩蕩數萬騎同入圍場來。傅恆等早已帶領騎兵在圍場內搭建多個營帳,七十二圍的守衛士兵都比平時增加了一倍。
圍獵是秋獮的重頭戲,按照慣例,乾隆應為首射,皇子皇孫隨射,之後才輪到八旗兵丁射獵。
秋獮的第一日,在圍獵起始處,滿蒙漢三軍八旗各舉旗幟,黃龍旗高聳當中,被平地而起的風颳得呼呼作響,四面八方垂手持槍站立的一排排士兵整齊的羅列出陣仗,在號兵們的號角聲中顯得更為雄壯。
傅恆高喊:“乾隆三十年,乙酉之秋,有勞三軍將士共赴木蘭圍場,行此秋獮大典。吉時已到,恭請皇上上馬,為今年秋獮首射。”
立於道路兩旁的鼓手們齊齊敲響大鼓,乾隆就在這鼓聲中戎裝走出,揹著弓箭,一步跨上了馬背。跟隨出列的分別是皇子永珹、永琪、永瑢、永璇、永瑆、永璂,以及乾隆長子所遺之孫綿德、緬恩,和敬公主琅瑜之子鄂勒哲特穆爾額爾克巴拜,九人皆身著盔甲、揹著弓箭,一齊上馬等待乾隆號令。
乾隆勒緊韁繩,遙望由近及遠、筆直站立計程車兵,高聲講道:“我朝自康熙帝以來,肄武綏番,使不動干戈而定國強兵,是為大智。大清的江山是從馬背上打下來的,雖定鼎中原,不忘騎射之功,八旗的鐵騎才能雄風永在。朕即位臨朝,至今已有半個甲子,年年木蘭行獵,實乃意義深遠。爾等身為大清將士,當銘記聖祖教誨,光大祖制,朕將視諸軍射獵所得為社稷之功!”
八旗兵丁共舉長槍,高呼三聲“萬歲”,呼聲震天。
太后坐一旁不遠處的一把椅子上,慢悠悠的品著茶,望著眼前這番壯舉,笑著點點頭。在太后椅子後面,兩名太監打著傘蓋,令皇貴妃、慶貴妃、舒妃、穎妃、豫妃、容嬪、永貴人、寧常在、新常在侍立在其左右。
此外,琅瑜、琅玦、孟冬、懿澤、胡嬙,永瑢的福晉富察氏,永璇的福晉渃汿、王若筠,以及貼身侍女等,三三兩兩的站在妃嬪們後面,一起目送乾隆等人出發。
乾隆笑向身後的皇子皇孫道:“秋獮大典,既為祖制,朕的兒孫,更當嫻於騎射之術!今日還是與舊年一樣,獵物最多者,朕重重有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