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是瞭解古代戰爭的真實面貌,或者是打過群架的人大概都會明白一點,那就是在群毆或者大規模爭鬥時,人數往往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孫子兵法有云: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在打仗時,有十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可以選擇包圍敵人,有五倍於敵的兵力就可以進攻敵人。
有一倍於敵的兵力時,就要設法分散敵人,有與敵人相等兵力的時候可以想方設法地擊敗敵人。
可當兵力比敵人少的時候就要退卻,實力不如敵人就要避免決戰。
這說明一個道理,只有在你兵力遠勝於敵人的時候才能穩操勝券,再不濟也得和敵人兵力對等再去考慮使用計謀來提高自己的勝率。
一旦兵力不如敵人甚至遠低於敵人,就啥也別想了,直接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逃就完事了。
雖然孫武這段言論是在討論打仗時的用兵之策,但是放在大規模的群毆時亦然。
在打群架時,一眼望去發現對方的人數比你多出幾倍甚至是十倍,當然是扭頭就跑,還打個鬼啊!
那不是冤大頭才幹的事嗎?
當然,在許多歷史演義中有許多武將單挑,甚至是以一己之力擊潰敵人全軍的故事。
可那也只是演繹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杜撰新增上的罷了。
在真正古時候的戰爭中,武將單挑的情況很少出現,更別提是以一己之力擊潰敵人三軍了。
真當那是在玩真三國無雙,蓄力條一滿就可以開啟無雙亂舞絕技,玩割草遊戲吶?
即使有類似的真實情況,最多也就只是有一個體格健壯的大將騎著快馬一馬當先,以衝散敵人陣型的方式來壓制對方的氣勢,同時提高己方計程車氣罷了。
例如呂布呂奉先就經常這麼幹,吃飽了沒事做就騎上戰馬去敵人軍陣裡衝上一圈,反正有方天畫戟赤兔馬在手,敵人也趕不上,裝了逼就跑豈不刺激。
即使敵人能趕上,以普通士卒的力量與武器強度,也壓根破不了真正大將們那些昂貴堅硬又無比精緻的盔甲。
當然,在姜哲小的時候劍心教導他不用擔心敵人的人數,按著領頭的那個暴揍就完事了,但這可不適用於普通例子。
一來,劍心這麼說是為了培養姜哲一往無前的氣勢,倘若心有雜念、未戰先怯,定然不能發揮全部實力,可能還沒打就要輸了。
要知道打劍心“領養”了小姜哲起,就一直琢磨著要把他培養成一個卓越的康斯坦丁,當然要打小就給姜哲灌輸一往無前的理念,這樣才能打磨出一把無堅不摧的利劍。
二來那時候的姜哲雖說尚且年幼還是個孩子,還沒有真正掌握使用靈力技巧的方法,開發出成為康斯坦丁以後的全部潛力。
但是作為一名優秀的康斯坦丁少先隊員,哦不,康斯坦丁候補成員,姜哲的身體可是打出生起就在不停地經受著靈力潛移默化的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