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哪兒?”
“我...是誰?”
姜哲的意識用一種像是小學生遇見了什麼難以理解的奧賽難題一般,極為困惑地在他的腦海中問道。
在剛剛那一陣劇痛消散過後,姜哲的大腦變得清明瞭許多,至少不適感正在慢慢消失。
可是他原本的所有記憶...就好像是被按下了刪除鍵一樣徹底消失了。
或者應該說,更像是被直接完全格式化了系統一樣更為正確。
如果說姜哲沒有遭受剛剛那般大的打擊,就會明白自己此刻的處境,究竟有多麼的危險。
其實他之前之所以會感覺此刻的軀體完全不受自己意識的操控,是因為在吸收魔核,接觸到“魔山”體內奔湧而出的魔意的那一刻起,他便已經受到了其魔意的影響。
那股魔意的影響使姜哲的意志力減弱了許多,思考能力也大大下降,所以,在此之前姜哲才會受到來自“魔山”魔核中那來路不明的神秘聲音蠱惑。
幾乎在姜哲說出他“願意為了獲得更加強大的力量而放棄一切”的那刻起,他對魔意的警惕心便已經降到了最低點。
如果說之前大肆進攻姜哲身體與意識的魔意,還會受到姜哲那堅韌的意志力抵抗。
那麼在他近乎完全放下警惕後,姜哲的身體與思想對那股在他體內遊蕩的魔意的鑑別,已經由“敵人”轉化為了“自己人”。
在這種情況下,魔意當然可以在姜哲的體內肆無忌憚地造成破壞,吞噬他的血脈、經絡與意識。
通常來講,康斯坦丁在吸收魔物的魔核過後,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
這兩種情況的經過都離不開要體會魔物從“人”魔化到“怪物”的程序,換句話說,就是會在短時間內,以快進了數倍的速度體會魔物的記憶與經歷。
當然,這種記憶和經歷並不是從魔物出生時就開始的,而是在其由“人”魔化到“怪物”的過程中,一些極為重要的經歷與記憶片段,就像是從某一盤錄影帶中精選出來的精華一樣。
而雖說都會體驗其記憶與經歷,但是過程卻不同。
在第一種情況下,康斯坦丁在吸收魔核體驗魔物的魔化經歷時,是以第三人稱的角度出現的。
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中,康斯坦丁作為吸收者,更像是在以“玩遊戲”或者是“看電影”的方式觀看魔物魔化的全部程序。
只是這種遊戲或者電影要遠比一般的真實上許多,正兒八經的“4D”體驗。
你會出現在魔物魔化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片段上,會出現在其記憶的場景中。
只不過這種情況下,吸收者依舊是吸收者,雖說體驗感極為真實,但還不是百分百的“沉浸式”體驗。
因為吸收者本身的記憶與情感不會出現被幹擾的情況,至少很少會出現。
出現這種情況的前提,是因為魔物的實力並不強大,其魔意的濃度與量度不高,無法對吸收者本身造成太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