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四章新刺史是個大大的好官
在唐朝,官員審案並不象後世明清那樣,允許旁聽,當然,朝廷也沒有說不允許旁聽。在允許和不允許之間,絕大多數官員們都會選擇不允許。
在審案的過程中,開始正式允許百姓旁聽,觀看審案的那位官員,恰恰就是王平安身後的狄仁傑。但就算是狄仁傑也是到了中後期,由於斷案經驗的積累,從而使他有了強大的自信,不怕百姓旁聽,所以才會允許百姓站在門外看他斷案。
即使是到了明清時代,官員審案時,允許百姓旁聽都沒有成為常態,只是有少數十惡不赦的大案,在最後定案時,官府才會開放旁聽。
而在初唐,門閥作風剛剛被打破的年代,尚無哪個官員正式開放旁聽。可不象影視劇裡演的那樣,堂裡當官的拍驚堂木,外面一群百姓圍著看,還跟著起鬨,這種情況……反正在初唐時代極少出現過,極特殊情況除外。
隋唐之前,別說世家和平民之間的差距了,就算是世家之間,還分上品和寒門呢,當官的和平民根本就無可通之處,斷案那是官員們的事,老百姓有什麼權力觀看?這是其一。
而其二就嚴重了,對當官的尤其嚴重,那就是官員不見得個個精通律法,有時候在審案時想不到該用哪條律法,所以要現查,這多丟人呢!如果哪個當官的在審案時想不到用哪條律法,而外面有又百姓旁觀,那這個官員只能一拍驚堂木,叫退堂,擇日再審。
不是當官的,沒坐在大案之後,那怎麼說都行,可一旦當了官,心態立即就會變了,官本位思想佔上風,沒有哪個官員願意當眾出醜的。一直到了明清時代,還有當官的審案時現跑回去查律法的,而在初唐門閥作風依舊濃烈的時代,想讓官員們冒著丟人現眼的風險,允許百姓旁聽審案,那就和白日作夢一樣。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這是現實存在,如果有哪個官員能打破這個時代特點,那一定會被百姓記住,並把這個官員的事蹟廣為流傳。
比如,斷案如神的狄仁傑!
只可惜,現在的狄仁傑還是個小小的縣令,並非日後一摸鬍子,就能來一通分析的狄閣老,他的自信還沒有培養出來呢!
狄仁傑聽王平安說允許百姓旁聽,他頓時就急了,他是縣令,肯定是要上堂審案的,不可能全都交給手下去做,如果他上堂時,沒審好案子,那豈不丟人現眼,他丟不起這個人,換了誰,誰也丟不起啊!
狄仁傑一拉王平安的袖子,小聲道:“大哥,有話進去說吧,旁聽啥呀,老百姓懂個啥,幹嘛要讓他們旁聽?再說讓他們旁聽,不是要耽誤時間的麼,有這時間乾點活兒,多賺些錢,給老婆孩子碗里加點菜多好!”
邱亭軒額上冒汗,他也道:“是啊,無病……刺史大人,為了百姓著想,還是不要讓他們旁聽了,各幹各活,官員有官員的職事,而百姓有百姓的活計啊,不能混為一談!”
王平安回頭瞪了他倆一眼,道:“什麼叫混為一談,本官這叫審案公開,宣判透明,由百姓們監督我慶州官場,給慶州帶來一陣徐徐清風!”
後面,慶州的官員們全都跑了出來,他們聽到王平安的話,無不咧大嘴,還徐徐清風呢,你徐徐個啥呀你,你是故意修理我們呢吧?趕情兒,你是刺史,你能審幾個案子?審案的活兒還不得我們來做,到時捱罵的可是我們!
下面的百姓們聽了,都挺興奮的。估且不論這事能不能成,但王平安只這麼一說,下面百姓的激情就被他給“煽動”起來了,幾百名百姓大叫:“青天大老爺,王青天,王青天!”
激動歸激動,但老百姓們忘了一點。百姓監督當官的?就算監督出來什麼貓膩兒了,還能把當官的怎麼樣啊?誰敢怎麼樣啊!
可王平安能這麼說,本身就是一場很好的表演,能不能做出政績來是一回事,能不能讓人覺得他做出了政績,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這才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事情!
王平安大聲道:“我慶州官場,公開審案,由本官始!”他一招手,道:“來啊,搬把椅子來,本刺史就在這裡審案。還有,你們把鑼敲起來,在街上喊喊,讓百姓們都來旁聽,監督本官審案,如果本官審案不清,有包庇亂判之失,鄉親們可以當場指出,本官立即改正!”
差役們心想:“你還真是不怕把事情鬧大呀,今天你開了這個頭兒,以後收場可就是別人替你收了,那才是大麻煩!”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差役們誰敢當眾不滿,反正又不是要他們審案。差役頭兒看向王平安身後的車四通,就見車四通臉色鐵青,黑中透亮,要多難看就有多難看。
就因為太難看了,所以差役頭兒不敢再看了,他揮手讓差役們趕緊去辦。早有差役給王平安搬來把椅子,讓刺史大人坐在門口,而其他十幾個差役,提著銅鑼,跑向大街,去召集百姓了。
王平安一指里正,道:“給他鬆綁,在未定案之前,他不能算是犯人,讓他跪在一旁即可,跪到臺階下面去。你也一樣!”後一句是對杜老大說的。
里正和杜老大都跪到了臺階下面,而他們身後則是幾個差役看守,再往後,則是越聚越多的百姓。
過了一刻鐘的功夫,跑來看熱鬧的百姓已然上千。百姓們談論紛紛,都不明白新任刺史抽什麼瘋,審案就審案唄,幹嘛要公開審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