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唐朝好醫生> 第九十章 徐州城外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章 徐州城外 (1 / 2)

在場的逃難百姓紛紛勸那對痛哭的母子,叫他們不要哭了,天災降臨,人力豈能迴天,哭又有什麼用,難道哭就能解決問題,要是哭就能讓肚子不餓了,那麼城外將會是哭聲一片!

王平安低頭去看那對痛哭的母子,心下不忍,卻並不勸阻,道:“哭吧,把心裡的委屈這一次都哭出來,哭出來就好,否則憋在心裡,反而會生病!”

百姓看向王平安,他們都是新來的,並不認識他,只認為他是個有錢家的公子哥,不通世事,看到別人哭,你不勸止也就罷了,怎麼反而讓人家哭的,這不是不近人情嘛!

王平安衝著百姓道:“你們現在生活困苦,心中有氣,如果不能及時發洩出來,又衣食無著的,那麼只要被一點風寒所擾,就會生上大病,在現在這種缺醫少藥的情況下,小病也同樣會要了你們的性命啊!”

這種事情在古代醫療設施不足的情況下,每朝每代都有發生,可絕非誇張之詞。象感冒這種小病,如果在平常,吃點藥就能好,甚至不吃藥挺挺也能過去。可要是放在眼前,放在現在的徐州城外,哪怕只是場感冒,也會要了無數人的性命!

可在場百姓們卻不懂這些事,他們沒讀過醫書,不明白其中道理,見王平安竟然說出這種“混帳話”來,無不氣憤,剛才又見他的馬車颳倒這孩子,紛紛指責,甚至有的人就想上來推搡,和王平安理論!

王平安忽地叫道:“我叫你們哭出來,是為了你們好!你們想想,你們受災逃難到此,雖非徐州治下的百姓,可既然到了徐州,當地官員就有義務賑災,最起碼得給你們碗粥喝吧?你們要是就這麼憋著,誰也不出聲,官府做事豈有不拖拉之理?所以你們要大聲哭,讓城裡的官老爺們都聽見,他們怕了,才會加緊動作,拿出糧食來賑濟你們,你們怎麼連這麼簡單的道理都想不明白呢!”

說別的,說不通,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就算是天上的神仙下凡,在這種情況下,把將要發生的事說出來,光靠嘴皮子,而不拿出實惠來,你也照樣說不通!可你要是把這麼做的實惠說出來,那馬上就說得通了,在場人全都能明白!

百姓立時都明白了,恍然大悟!對呀,這點我們咋就沒想到呢!

頓時之間,不少百姓立即就哭出來了,他們本來就困苦不堪,現在知道了解決方法,豈有不大哭特哭之理!

車伕臉色蒼白的擠了過來,拉過王平安,低聲道:“侄少爺,你這不是給老爺添麻煩嘛!這些難民本來沒事,咱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理他們,過幾天他們見在徐州待著沒有希望,便就走了。現在你這一說,他們又一哭,咱們想不賑災也不行了,他們不肯走了呀!”

王平安氣道:“你這是什麼混帳話,難道官府沒有義務賑濟災民嗎?如果我姑夫回來,我把這話告訴他,你猜他會怎麼修理你?”

車伕臉色一綠,心想:“就算是刺史大人回來,怕修理的人也不是我,而是你吧!”他苦著臉道:“侄少爺還是別告訴老爺了。你說的事,道理上是講得通的,可小人說的話,也是大實話啊,你以後就明白了!”

車伕說的,在當時的唐初,或者說整個封建社會,還真算得上是一句大實話。對於賑災這種事情,裡面的道道兒,還真是七扭八歪,不是官僚體系中的人,一般來講很難了解。

在唐初,雖比前隋要政治清明,但有些事情,卻還是按著老規矩辦。地方官員們,除少數個例外,很少有人會去主動賑災的,這裡說的不是受災的當地,而是指周邊地區。

除非是不得己,不到最後關頭,地方官很少會提前發放糧食。這個原因很簡單,如果給逃難來的百姓發放了糧食,那麼就會吸引更多的難民來此,當地官府承受不了那麼大的壓力。而同時這些百姓也會在這個地方停留過長時間,甚至在大災過後,也會推遲一段時間才走,影響家鄉的農活!

對於如何賑災,那是非常有講究的。

在大災初起時,百姓逃難,到了一處,這裡的地方官是絕對不會發放糧食的,這和當官的心狠不心狠,貪汙不貪汙是沒有關係的,而是因為這時百姓身上多多少少能帶些糧食,吃自己的就可以了,不用發放!

等過了一段時間,百姓身上的糧食吃完,這時候就要發糧了,如果再不發糧,百姓離開這裡,那就會產生流民,而流民一產生,流寇就會立即產生,那後果就嚴重了。但這時候發的糧食也不能多,因為一多,就會吸引更多的難民來,當地承受不了,所以粥要稀些,讓百姓不離開就可以了,這樣壓力由各個地方承擔,就不會產生什麼大亂子,百姓也不會因為趕路,而死在途中。

再等過一段時間,百姓無論從身體還是從精神上,都堅持不住了,這時候就不能再放稀粥,而要放稠粥了,因為如果再放稀粥,那就會有大批百姓死去。所放稠粥是有標準的,這個標準叫“插筷子不倒”,就是說粥煮出來後,插根筷子進去,這筷子不能打橫!

又過一段時間,差不多災期也就過去了,這時候又要放稀粥了,因為如果再放稠粥,那麼就會有一些百姓不肯走,拖延回鄉的時間,從而耽誤了農活,今年沒收成,明年豈不又要出來討飯嗎。所以粥要逐步變稀,迫使百姓離開。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