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村兄!梅村兄!”侯方域回到住所,從滿是酒臭味的被窩裡將吳偉業扯了出來。他看著這個昔ri的大哥、楷模、榜樣墮落成了這般模樣,心中不由一陣不耐煩。然而他自知非吳偉業幫忙,自己才能有出頭的機會,只得忍著燻人欲嘔的臭氣將吳偉業扶坐起來。
“何事啊?擾人清夢……”吳偉業喃喃道,酒氣上湧,燒得心肺一片火燎:“水,給我水。”
侯方域見吳梅村身邊伺候的書童都不知道去了哪裡,只得親自動手給他倒了一杯涼水,送到他面前。
吳偉業接過便喝,登時被冰得舌頭僵直,渾身上下打了個冷顫,登時清醒過來:“朝宗有何事?”
“是梅村兄的大事!”侯方域退開一步,見吳偉業瑟瑟發抖,方才注意到屋裡沒有點火盆。他先頓了頓,問道:“梅村兄身邊服侍的人呢?哪裡偷懶去了?”
吳偉業搖了搖頭:“被我打發走了。”他旋即抬起頭,雙眼迸發出一股期盼:“你說的大事……是太子召見我麼?”說著就要從**跳下來。
侯方域怕他凍病了不好利用,連忙上前用被子裹住他,道:“雖不中,亦不遠矣。”吳偉業失望之中帶著茫然,只是等侯方域說下去。侯方域又道:“適才我從府衙出來,被張知府叫住,讓我寫一篇關學大概,是太子殿下後ri祭拜張子要用的。我想,我的古文遠不如梅村兄,於聖學之道也不如梅村兄,何不以梅村兄的大作進呈?若是得太子誇讚,我正好表明正主,還功於兄;若是太子看了不如意,反正我也只是個小小書辦,便擔當下來又如何!大不了將我也逐出去罷。”
吳偉業聽他說得如此慷慨激昂,心中感動,從被窩中一躍而起,道:“多承兄弟掛念了!”他被屋裡的冷氣一激,旋即又清醒了幾分,為難道:“朝宗,我師承西銘先生,是道南一脈,於關學卻沒什麼了悟啊。”
西銘便是張溥的號。
張溥統合數個文社,成立復社,對外宣稱“吾以嗣東林也”,分明以東林繼承人自居。既然要繼承東林的政治資源,自然也不能背棄東林的學術主張。
世人以黨爭而知東林,真正的東林學派卻是始建於北宋。
福建將樂人楊時即於政和元年在無錫創立了東林書院,並長期居此講學。楊時字龜山,正是程門立雪的那位,乃程顥、程頤兄弟的嫡傳高足。二程對楊時都非常器重,一次楊時南歸,程顥親自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這句話成為了楊時一脈的名號,稱為理學道南系。
東林書院創於楊時,復興於顧憲成。重修之後的東林書院中有一“道南祠”,計分大門、前堂、享堂三部分。
享堂三楹。內中設五張几案,正中供奉楊時神像,左右四龕內奉配宋、元、明三代諸賢神位。內懸匾高懸:“伊洛正宗”。故而東林大凡舉行會講,主講者都要依例率領各地前來參加講學的學者,整肅衣冠,至道南祠向楊時神像行四拜禮,然後才入座講學。春秋公祭也是如此,一絲不能怠慢。
作為這“伊洛正宗”道南系的傳人,吳偉業從頭到尾都是理學門徒。他跟風瞭解過心學,但從未上溯過關學。即便對於二程而言,關學也不過是洛學的踏腳石,何況朱熹之後的理學門人,誰會去看那麼遙遠的往事。
何況有些事不能較真,若是真的去鑽研一番關學,赫然發現繼承唐儒韓愈道統的竟然是張載一脈,這情何以堪啊?
“你是榜眼尤且知之不詳,以皇太子尚在沖齡,如何能夠領悟關學奧妙?”侯方域不以為然道:“且放開寫,這事有功無過,梅村兄的功名前途,可就全在這篇文字裡了。”
吳梅村披衣而起,繞地三匝,道:“且容我想想。”
侯方域托起衣袖,親自走到桌案前鋪紙研墨,道:“以我愚見,太子是個重實事不重虛論的人。既然點了關學的題目,張子四句教是肯定要的;於無疑處起疑也是要的……”
“噤聲!”吳偉業突然暴喝一聲,健步走到案前,抓筆舔墨,清麗的蠅頭小楷頓時從筆尖上流淌而出。
侯方域心中好奇,暗道:莫非這醉廝剛才哄我,其實早就對關學頗有研究不成?否則怎麼頃刻間筆下能得百千言?他湊過頭去,細細讀了下來。初時只覺得用字凝練沉重,寫這關學梗概果然遠勝自己的華麗飄逸,更像是西北大漢的手筆。後來越讀越是心驚,同樣的四句教,起疑論,乃至民胞物與,怎麼細解起來就能如此深入淺出,發人深省!
正當侯方域欽佩不已時,吳偉業突然停下了筆,很認真地看著侯方域,道:“張子不能見理在氣先,終難成大道。皇太子為何獨獨要拜祭張子?”
侯方域頓時牙齦發癢,恨不得將這篇已經寫了八成的上佳之作搶走,哪裡還有心思跟吳偉業分辨“理”、“氣”先後的問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