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摩島津家是外樣大名中尤其不聽話的,所以德川幕府並不打算為薩摩藩出頭。甚至有些樂見薩摩藩被迫吐出佔據琉球國的土地,被明軍狠狠教訓一番。然而長崎卻是德川幕府的錢袋子,大名們喜歡的南蠻貨都是從長崎這個港口運進來的。
“明國欺人太甚!”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憤憤罵道:“召集各方大名,整備人馬,我們要儘快平定長崎!”
德川氏的想法是好的,然而他卻忽略了大明發起戰役的時間。
明歷九月二十之後,北風起,正是坦克師從苦兀渡海攻打蝦夷地(北海道)的大好時機。
王翊那等『性』子,早就在等這個雷霆一擊的時刻了回到三國變成蟒。藉著早年在蝦夷地經營的橋頭堡,坦克師順利攻克了整個蝦夷地,覆滅蝦夷地松前藩。明廷早就有了預案,只等王翊掃清蝦夷地的日藩,便設立了北海府,並且遷徙民眾加以鞏固。
這裡可是大明走北太平洋航線前往美洲的重要據點。
日本雖然是個能夠動員三十萬兵的東海大國,但面對準備充分,思想統一的明軍,卻敗在了戰略上。
這種失敗甚至讓德川氏無從用兵,若是發兵蝦夷地,非但無法保證補給,更沒有渡海的船隻。若是先平定南方的長崎,則面臨諸多反幕府外樣大名的掣肘和叛『亂』。若是什麼都不做,消極防禦,則自己的威信日益消耗,最終落得眾叛親離的境地。
加之大明一船的大米運入日本,德川氏還要面對通貨膨脹,經濟崩潰的局面。
這也是明軍從九月蝦夷地之戰後,再沒有進行大規模作戰的原因,只是據守各路要隘,形成圍困膠著的局面。
這種令人煎熬的局面一直持續到了隆景十年的到來,德川家光派出家老,以日本國大君的身份嚮明廷求和。
扶桑今在指揮中。
隆景十年初,德川家光踏上了大明的土地,與之同行的是日本良仁天皇。在日本,天皇的地位更像是精神領袖,並沒有實權。而且因為財政權不在手中,日本天皇甚至出現了等錢登極,然後等新皇存夠了錢登極便退位禪讓。這並非是因為他們尊崇禪讓制,而是無法承擔天皇的葬禮開銷,所以早早退位。
朱慈烺在皇極殿接見了來自東瀛的兩位客人,並且冊封良仁為日本國王,德川家光為東瀛都指揮使司指揮使,准許世襲。這個結局是壬辰之『亂』時萬曆皇帝就希望看到的,如今總算是達成了。
因此明軍在軍事行動上算是告一段落,但日本的局勢反倒變得更加紛『亂』複雜。
首先是國王良仁不肯回國,哭著喊著要留在京師服侍天子。
朱慈烺開始以為這是越王勾踐式的表態——當初勾踐被俘之後,也是這樣伺候吳王夫差的。等吳國失去了警惕,他便回去臥薪嚐膽了。後來朱慈烺才知道,原來良仁希望留在北京的原因很簡單:每頓飯都能吃飽,而且有魚有肉,伙食比在日本強了不是一星半點,尤其是不用看武家的眼『色』,更不用擔心被廢、被暗殺,幾乎沒有了心理壓力。
其次便是日本國內的保守派不能接受自己奮鬥了一輩子,最終變成了明國藩屬,紛紛起兵反抗德川氏,欲圖重新獲得獨立資格。這其中甚至包括了『毛』利家,他們雖然與明國結盟,而且從明國購買了大筒和火銃,出賣了日本的情報,但終究是為了倒幕,而不是為了成為一個明國人。
於是將日本的內戰變得複雜起來。對於一個剛剛結束戰國『亂』世的國家而言,各豪族上溯三代人,總是有些仇怨的,而現在就是這些仇怨重新浮起來的時機。
“增加大米的供應量,讓他們能夠放開手去打仗。”朱慈烺指示道。
大米在日本是硬通貨,許多大名在支付藩士薪俸和公款上都用大米結算。而且大量的南洋米湧入日本,日本農民的生產壓力就大為減輕,各藩也就能夠動員更多的人進行戰爭。雖然有識之士都知道,一旦大明從糧食運送上收口,日本就要陷入饑荒和動『亂』,但是鄰居在磨刀霍霍,難道自己就能安心讓百姓種地麼?
這種飲鴆止渴並非愚蠢和短見,而是因為大明在戰略上的棋高一著,迫使日本各藩不得不按大明的劇本往下走。
而這個劇本真正的編劇,武備大學教授楊威,正收拾行裝,準備前往西北集團軍報道。他將出任集團軍參謀部的總參謀長一職,正是當初皇帝陛下為他籌劃的升職路線。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