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金鱗開> 七二六 父子交心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七二六 父子交心 (2 / 3)

“當年我無論走到哪裡,你與定王、永王都是跟著的。”崇禎道:“而如今,你出入多帶和圻、和垣,而不帶皇太子,這是何道理?”

這的確可以算是個政治訊號。

朱慈烺接受了崇禎的說法,並沒有往自己的小兒子身上想,解釋道:“皇太子如今出閣讀書,頗為上進,有些娛樂之事,兒子也就不想打擾他了。”這是真心的推己及人,朱慈烺當年就很討厭崇禎走哪裡都要叫上他,影響他的寫書進度。

“老四老五都還小,帶出去也不方便。”朱慈烺補了一句。

崇禎將信將疑,試探道:“其實啊,我也知道老二更肖你。”

“嗯?”朱慈烺有些意外:“兒子怎沒看出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啊。”崇禎道:“你有知人之智,卻沒看清你自己。別看和圭整日裡手不釋卷,言必稱聖人,像你小時候那般敏而好學,但性子上卻頗有些柔弱。和圻雖然不好學,但那股沒臉沒皮,醉心自己小天地的性子,卻和你如出一轍。”

朱慈烺沉默了。他知道長子的性格缺點,甚至也有種擔憂,是自己太過於注重教育而導致了這些性格缺陷,給孩子留下了不小的陰影。正因為長子的教育出現了值得自己反思的東西,在和圻、和垣的教育上,他更加放手,不進行太多的介入。

“所以你喜歡和圻,大可以給他一片天地,但國家,國家還得是和圭的。”崇禎道:“這是祖宗成法,是祖宗為了保證天下安定,天家和睦,親親敦睦而設立的成法。你就算再不在意,也不該拿天下安危任性。想想神廟呢。”

朱慈烺點了點頭,道:“父皇,兒子早年的確想冊立一個更適合大明未來發展的皇帝。”

崇禎一副“果然如此”的神情。

“但是,兒子後來抱著和圭,漸漸地打消了這個念頭。”朱慈烺覺得自己都有些動容。

朱和圭是他的長子,也是他前世今生第一個兒子。他一直堅信兒孫自有兒孫福,有兒子也是政治需要,但真正每日抱在懷裡。看著他一天天沉重、長大,乃至於學會了頂嘴,父子之間的那條牽絆卻越來越厚重。

“這倒也是,也就和圭被你整日裡抱著。”崇禎點頭承認,指了指一旁的繡墩:“坐吧。”

朱慈烺這才坐下,道:“人的認識肯定是會變的。所以我雖然不贊同和圭的一些認識,但兒子相信他肯定是會變得成熟起來,到底他才十三、四歲。”

——這可未必,你就沒怎麼變過。

崇禎心中暗道,嘴上卻什麼都沒說。

“我擔心的是他的價值觀和性格。”朱慈烺道:“和圭是個很善良的孩子,心軟,不願意看到殺戮,聽說百姓困頓就吃不下飯。”

崇禎自己何嘗不是呢,聽了不免嘆了口氣。

“問題就在於。身為皇帝,這樣的善良心軟是不合適的。”朱慈烺道:“父皇手中有車廂峽,兒子手中有山陝大敗退,多半會在千年之後被人貶斥。”

崇禎覺得耳朵發燙。如果當年他能狠狠心,將流賊堵在車廂峽裡全殺了,那麼崇禎八年國家就能恢復太平,根本不會有後來的闖逆獻賊——當時這兩人在車廂峽裡只能算是小頭目。

同樣,朱慈烺當年留下了秦晉兩省的百姓和資源。而沒有執行自己那個草菅人命式的大遷徙,從而讓李自成的實力進一步擴大。山東局面為如累卵,復國程序起碼被拖延了三年。

後世肯定會有鍵盤評論家稱之為“婦人之仁”。

無論崇禎還是如今的隆景,都沒有後世某位偉大領袖那種打破一切,連自家的反都敢造的魄力。

“與其說兒子對和圭有所不滿,不如說兒子心有不甘罷。”朱慈烺最近常在考慮這個問題,一股腦倒了出來。

“有什麼不甘的?”

“再回到虛君時代。”朱慈烺道。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