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金鱗開> 六八零 旌旗蕩野塞雲開(3)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六八零 旌旗蕩野塞雲開(3) (1 / 2)

崇禎、隆景兩個時代或許是大明文武官員們最為嚮往的時代了。

在文官而言,大明連年開疆拓土,幾乎瘋了一樣吞併藩屬,打擊蒙韃、瓦剌,每個月就多出一個縣,甚至一個府。這些地方都需要官員治理,乃至於只要識字就能吃皇糧。

對於武官而言,北伐國策堅持到了第三年,兵部給了更多的編制,百分之八十的軍官職位都虛位以待,根本不用擔心自己的升遷問題。尤其大明的戰術戰法武器裝備,根本不是蒙古人能夠抵禦的,戰役上的獲勝毫無懸念。

對於百姓而言,生活卻未必十分愜意。

按照《皇明通報》的說法,大明百姓在隆景三年擺脫了赤貧線,全體進入溫飽線,美好得讓人幾乎不能相信。南方一直唱對臺戲的《士林報》為此還特意深入山陝甘邊疆,果然沒有找到赤貧人家。

既然大家都能吃飽飯,為什麼還不愜意呢?

因為在這道光彩炫目的光環之下,是所有赤貧人家都被強制遷徙去了河套、遼寧、海西、臺灣、澳洲、安南——如今恢復了交趾布政使司的編制。

支援這種做法計程車人認為,既然有些地方貧困得無法養活生民——有的地方數年不曾下雨,百姓每天只能喝一口水,更別提洗漱了——國家出錢將他們遷徙安置,這是千古德政。

這種看法多在牧民官中傳播,因為他們走下去之後,發現人若不走,只能在當地熬死。根本不可能有其他任何辦法解決問題——難道還能讓老天爺下雨?誰都知道祈雨只是心理安慰,當不得真。

然而也有許多人表示反對,認為人生於斯死於斯,這份故土情節是應該被理解的。就算他們渴死餓死,也是求仁得仁。朝廷以強制手段,近乎流放地將他們送去邊疆、蠻荒之地,這根本談不上德政,反而是暴政!

朱慈烺並不介意這種聲音,但凡說這種話的人多是不掌握資源的閒人。在這個國家裡,只有掌握了軍事、民生資源的人才有資格和能力對國策產生影響。至於那些雜音。權當給他們一個發洩口,消耗多餘的精力罷了。

而且一旦這些人進入官場,牧守一方,他們也會立刻轉變思想,為了百姓的生計。或是為了自己的政績,將治下赤貧百姓押送去朝廷指定的遣送點。

在如今的技術條件之下,大規模的移民安置肯定不會和《皇明通報》上鼓吹的那樣幸福美好,尤其是前往臺灣、澳洲和交趾的百姓,雖然他們大多是南方人,但仍舊會死在地方傳染病和瘴癘之下,這種“陣痛”恐怕要到第三代移民才能緩解。

不過大規模人口遷徙,以及嚴苛的移民、流放標準。卻帶來了社會穩定,幾乎到了路不拾遺的程度——當然,這也與警察局為了完成指標採用的釣魚執法有很大關係。

大明人口的稀釋。使得地價進一步下跌,農民繼續耕種中下等的田地已經顯得得不償失,往往在地裡撒一把最易活的苜蓿種子,然後讓它們自生自滅。若是豐收了,除了家裡喂牲口,還能拿去賣。也算一筆額外收入。

曾經只種在邊角廢地的番薯、土豆、玉米,如今也開始堂而皇之地佔據了成片的土地。

雖然它們的用處已經不再是當初的救命糧了。

時光如梭。朱慈烺終於在一連串的好訊息之下等來了冬至。許多地方仍舊將冬至視作新年的開始,對於朱慈烺而言。冬至則是一年辛苦勞作終於結束標誌。

在隆景三年,貨幣發行量終於能夠滿足廣大國土的需要了,當然,這也有朝鮮、日本的功勞。大明從這兩國進口了大量的鈔票紙,質量並不比大明自己生產的差,而量卻更多。

只要鈔票能夠穩定下來,朱慈烺也就不用擔心國內的白銀儲備了。後世百姓都只關心手裡的鈔票,誰會關心國庫裡的黃金白銀?只要大家淡忘了黃金白銀,那麼大明在對外的金融戰中就有了可以動用的武器。

因為現在的歐洲還是金銀本位,而且根本沒有金融防禦的意識。大明要想派兵打過去還不現實,但透過金融商貿對他們進行一輪不見血的掠奪,卻並不困難。

這件大事了結之後,朱慈烺的心事就放了一半。

剩下那一半,就是太上皇帝出巡的事了。

崇禎和周後眼巴巴地又等了一年,還好宮中有皇太孫可以逗弄,也不覺得無聊,但對於久久不能成行還是頗有怨念。

“又是一年了,你那個天氣預報還沒弄好麼?”周後催著朱慈烺道。

朱慈烺對崇禎和周後的拖延藉口主要就是“天氣預報”。開始只是採集氣象資訊,找到各地的氣象規律,比如溫度變化、旱季雨季、降雨量如何。在朱慈烺的說法裡,只有掌握了這些資訊,才能讓南幸更安全舒適,是皇帝兒子的一片孝心,希望能夠得到成全。

實際上氣象局的設立則是為了指導農業耕作,也能防止地方官員濫報災荒,藉著天高皇帝遠欺瞞朝廷,騙取救濟糧。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