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金鱗開> 五一三章 宣威佈德民大悅(十四)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五一三章 宣威佈德民大悅(十四) (1 / 2)

如果將宗族視作一個個小王國,那麼這些小王國和大明一樣,有“律”和“例”兩種約束性規範。趣~讀~屋

其中“律”主要來源三本書:

首先是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此人是復聖顏回的三十五代孫,對其所處的時代影響並不大,但此書對後世影響卻是極大,真正發揚了治家之學,也是後世“家庭教育”的指導手冊和評判標準。

其次是司馬光所作《家範》,此書在仕宦之家廣為流傳,影響深遠。南宋宰相趙鼎就曾令其子孫各錄一本,以為永遠之法。

最後集大成者是朱熹的《家禮》。他在司馬光《家範》的基礎上制訂了一整套家庭禮制和禮儀規範,並與平民之家的生活、勞作規律基本一致,十分詳備,最終成為平民之家的家教之法。

即便在蒙元時代,這三本書也是漢族(包括漢人、南人)百姓的家庭規範。在日月重開大宋天之後,理學成了國學,幾乎全天下的宗族用的就是這三本書,充其量只是改了個名字。

正因為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極度相近,各宗族內部和各宗族之間,才能保持穩定,依靠輿論互相監督,最終形成了儒教的普世價值。

隨著新問題的出現,這些家規之中也會添入一些個性化的要求,比如要求子孫耕讀傳家不當官——這是官場失意者常常寫入家法的怨言;也有要求子孫寧為乞丐,不為倡優牙人——這是唐宋良賤制度的遺蹟,因為乞丐還是良民,而倡優則是賤民;還有的則是規定了子孫不得與某氏聯姻——這是有私怨家仇的。

這些個性化要求不會違背儒教普世價值,所以總體來說仍舊不出三大本的範疇。

至於“例”則有針對性,往往是本族與外族之間的約定。更貼切“鄉規”兩字。比如兩個宗族之間約定對某處水塘的開發利用,或是某片林木禁止砍伐,也有早晚出入走哪條道路、下地幹活衣服如何擺放不至於錯拿——耕讀傳家的農民不同於沒有“只耕不讀”的農戶,他們下地幹活前要換上勞作時的褐衣,在收工回家時再換上居家的常服。

這些看起來的確有後世地方法規的味道,但朱慈烺要的卻是官府介入。趣/讀/屋/

“我沿途走來。也看了不少鄉規民約,只感嘆畿輔之地,教化風行,頗有耳目一新之感。”朱慈烺道:“因此也想,若是這些家規族約能夠普及天下,豈不是天下皆能沐浴教化?”

若是在一個有電視、有網路的時代,聽到這些話,人們第一個反應就是質疑:莫非別處的家規就矇昧不化麼?

然而在這個許多人一輩子沒去過本縣縣城的時代,加上對本宗族的自豪感。在場眾人竟然理所當然地認為:皇太子說得有道理,我們到底是天子腳邊的百姓,與那些千里之外的蠻子不同。

朱慈烺捧完之後,又道:“故而我想,日後各宗族訂立族規家法,讓親民官也參加進來。一來這些親民官多是外地人,不知道本地規矩,看了這些鄉規民約。不會硬搬家鄉規矩,壞了一方風俗。”

在場老人經歷過的縣令怕不下二十餘任。聞言紛紛點頭,大為贊同。

“其次,也讓親民官擇些要緊的條目,從一村用於一鄉,乃至於施行全縣。此正是擇其善者而從之。”

不少老人咧嘴而笑,誰不希望成為一方表率?若是全縣都用自家的規矩。豈不是無可置疑地表明自家最為懂禮麼!

“諸位老丈,各家的規矩是怎麼訂出來的?”朱慈烺好像恍然大悟一般,這才轉過話頭問道。

老人們紛紛進言,講述自家的規矩如何訂立。

無非是召開親族大會,在族長的主持下。各房長討論,有地位的老者為長老,最終一起確定成文,用於後世。因為最初制定家法的祖宗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這種宗親大會便隨著環境的變化、宗族地位的變化,不定時地的修正。

至於鄉規,則是宗族之間友好協商制定,原本就會有官員在場,最終落實成碑文,流傳後世。

朱慈烺早就做過這方面的功課,道:“這與國家立法倒是相似。內閣如同族長,六部如同房長,風憲臺垣如同族中老者,齊聚一堂袒露肺腑,便如廷議廷推之禮。”

“此正是家國相通,積家成國之道。正是我大明赫赫如古聖治國之徵!”邊氏族長接著朱慈烺的話頭便恭維起來,聽著肉麻卻是他的肺腑之言——若非這位皇太子,他可就要頂著光頭拖著辮子去見列祖列宗了。

朱慈烺笑了笑,繼續道:“卻還少了一樣。”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