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求推薦票~~~求會員點選和收藏!崇禎十七年十二月二十日,朱慈烺在洛陽召開了河南省知府級會議。
會議由河南巡撫兼布政使周應期主持,皇太子安排下一階段各府工作,表彰政績優異者如開封知府廖興、歸德知府侯方域。
同時還宣佈了新的行政區劃。首先是懷慶府和衛輝府合而為一,新成立的懷慶府下轄十二個縣,成為河南大府。
其次是汝州直隸州再次劃歸南陽府,如今的汝州知州暫領襄陽府。這樣就能節約出來一套府級行政班子,提高行政效率。
作為一個禮教國家,必須遵循的基礎原則就是:二人成禮,三人成儀。
看似一個簡單的會議,絕對不可能所有人坐在一堂就打發了。知府桑開第對禮儀頗有研究,而且頗懂變通,將這場會議改成了
“朝見”和
“會筵”兩個部分。先讓眾官朝見皇太子,然後各自入座,舉行筵席。筵席的氣氛寬鬆,說話可莊可諧,正好和太子說的
“會議”相符。朱慈烺也很滿意這種佈置,他坐在居中尊位,下面的知府官員分了兩邊,相對而坐,就跟後世企業開高官會議沒有區別。
為了應景,官員面前還放著食案,擺列著茶、水、果、糕,簡單幹淨,節約開銷。
“明年開春,全省各地,尤其是歸德、懷慶,必須要保證春耕。”朱慈烺道:“明年山西方面的糧食希望能夠從河南調撥。”歸德和懷慶府是河南重點產糧區域。
只要能夠充分保證春耕開墾,做到全省自給自足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不過要是額外供應山西。
那就有點壓力了。吳偉業和侯方域看著自己面前的茶水糕點,也覺得有些沉重。
不過兩府一向就是產糧之地,土地富饒,如今又有土豆玉米紅薯等可以在山地、灘塗耕植的半糧,也不是不能完成任務。
“開封府,”朱慈烺望向年輕果敢的廖興,
“安民之後,首重治河。春耕可以量力而行。但是治河必須放在首位。廖興,你若是能將這黃河治好,我為你請爵。”廖興連忙起身,躬身行禮道:“臣必定竭心盡力。”朱慈烺很滿意廖興從來不討價還價的工作態度。
自從西漢以來,黃河就不斷地侵犯淮河。當國家太平的時候,政府能夠有餘力疏浚河道,修築堤防。
即便發生了水患也能賑濟災民。一旦國家有事,精力放在其他方向,黃河就會露出其兇狠的爪牙。
唐宋以後,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挾裹著萬億噸泥沙湧入東部平原地帶。
泥沙淤積。河道被填為平地,河水自然漫溢,也就形成了不能耕種莊稼的黃泛區。
弘治四年,黃河在曹州黃陵崗、金龍口等七處決口,洪水北行在張秋進入會通河。
北上的漕船、貨船都被堵在張秋。弘治帝命副都御史劉大夏堵口。劉大夏制定並實施北堤南分的策略。
在他主持下,朝廷興建了自曹州至徐州長五百餘里的黃河北大堤——太行堤。
黃河北岸大堤形成後。阻止了黃河北泛,保障了會通河暢通。但是放任黃河向南分流,卻給黃河以南地區造成了經年不斷的洪水災害。
最終黃河下游南向分支越來越多,分支愈多,河流的挾沙能力愈低,河道狀況也就愈益惡化。
弘治時下游分成三支。至嘉靖末年,山東、南直境內的黃河多達十三股分支,黃河已經沒有了主流河道。
嘉靖二十五年,為了治黃,人為把黃河引入泗水南流,和淮河一起入海。
由於黃強淮弱,淮河下游積沙漸高,形成地上河。淮河不再成為一條暢通的水道,而在淮河較低地方,即在淮泗匯口以上的洪澤湖區,首先積水成一湖泊,把宋代以前各小湖連起來,成了洪澤湖。
也是因此,淮河地區水患不斷。直到嘉靖四十四年,潘季馴開始了長達二十七年的治河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