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戰功封侯的女將軍。從萬曆二十七年平定播州之亂,至如今整整四十五年,期間經歷了喪夫、喪子等人生大變故,七十高齡仍舊抗賊守土。
在得知皇帝行在之後,她立即帶兵勤王,對大明是赤膽忠心。其所練白桿兵,更是在平播、平奢、援遼、抗清、勤王、剿匪諸役中獲得赫赫功勳,是名副其實的天下強軍。
作為碩果僅存的名將,秦良玉的待遇自然也很高。朱慈烺不敢讓這位七十一歲的老將再出入戰陣,但也不能將之閒置,否則會給人一種不用老成之將的錯覺。
如此想來,總訓導部這個位置倒是不錯。首先從品秩上來說,大都督府四總部都是掛的都督銜,與秦良玉故官一致。
因為秦良玉的戰功顯赫,資歷過人,授以上將軍銜,位在諸將之上,沒人敢有不服。
在這個時代,忠誠、犧牲還是主流思想,就算人心渙散,甚至有人認為朱明已經失去了天眷,但誰都不敢對這種主流思想進行否定。
讓秦良玉這個道德標杆作為士兵的思想引領者,的確要比太監強多了。
更何況秦良玉的丈夫馬千乘就是被宦官構陷,冤死獄中,這份任命也算是對中官出身的訓導官加以鞭策。
“大都督府拜將授印大典在後日舉行。”朱慈烺宣佈之後,示意散會。
在場的武將們很快就得到了訊息,這次的拜將授印大典並不是為秦良玉一人準備。
而是借秦良玉在崇禎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徹底讓皇帝承認東宮軍制。所有已受將軍軍銜的將領都要登壇受印。
這訊息很快就得到了禮部的確認。即便條件再艱苦,皇帝親自主持的典禮也不能馬虎。
所有將軍都要到禮部學習進退禮儀,排演無礙方才能散去。朱慈烺最頭痛這種類似宗教儀式的典禮,所以親自參與了授銜典禮的製備工作,確保這個新創的典禮莊嚴肅穆、簡潔大方。
其中
“簡潔”是最重要的。
“殿下,”吳甡作為禮部尚書,這事自然是他的任務,
“敢問:是按照軍銜序列登壇。還是按照職屬?”朱慈烺停下手中的事:“按照軍銜高低順序授銜。”
“那是四總部在前,還是各鎮主官在前?”
“四總部在前。”
“那賜宴是用九奏還是五奏?是按洪武制定曲目還是永樂曲目?授銜拜將之後,是否要加入大閱,禮成之後是奏《武成之曲》或是改成《永皇圖之曲》?”吳甡連珠問道。
這些問題都是禮部諸臣爭論不下的問題,無論用哪種,都有人能以各種理由進行批判。
朱慈烺的確在帝國典章上下過功夫,但是禮樂這種高階領域。他還真是沒有涉獵過。
在宮中生活了十五年,每天吃飯時奏的曲目歌舞他至今都沒認全過。
“這個,都由吳先生說了算吧。”朱慈烺道:“我是絕對支援先生的。嗯,那個,我先去都督府開會,先生保重身體。”吳甡還要說話。
朱慈烺已經打著哈哈傳人更衣了。如今雖然改了五軍都督府為大都督府,卻沒有明確設立大都督一職。
這個職位過於重要,必須在軍中有極高聲望。朱慈烺本人倒是有這個能力,就怕自己一旦擔任了這個職位,按照傳統來說。
以後大都督就只能由儲君擔任了。朱慈烺並不樂於見到如此重要的軍職成為花瓶擺設,甚至可能長時間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