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符經》有云: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說的正是專心致志這個道理。
朱慈烺堅信,人與人之間的智商差距是極小的,最終的成就只取決於兩點:合適的方法,持之以恆的專注。
現在東宮上下使用的工作方法是朱慈烺強制性灌輸的。凡是自以為不需要,或是不能接受這套工作方法的人,很快就被淘汰。
在事務性工作上,一個不聽話的天才,絕對比不上一個聽話的蠢材。朱慈烺前世裡,聽過許多人質疑國家教育只能教出庸才,對此只能呵呵以對。
這些人完全不知道國家需要的正是聽話、遵循規矩的庸才。在更早的年代,宣傳中充斥著
“螺絲釘”、
“磚頭”的比喻,已經直白露骨地說明:思想和智商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統一的標準和規格。
在篩選出適用的
“螺絲釘”和
“磚頭”之後,需要的就是專注。大明的聰明人很多,但敗在不專注。入仕之後,想要清廉剛正,卻又不能抵禦分潤孝敬的誘惑;想要做些實事,卻又深陷在人情網路之中;想要立點功業,卻又瞻前顧後怕賠上仕途。
如此這般,最終自己的本職工作也沒做好。尤其到了黨爭時代,全都跑去吵架口水,工作徹底扔下,國家還怎麼運轉?
在東宮就有一點好處,各部門間溝通是受到鼓勵的,但跨越本職工作對別人指手畫腳卻是會被狠狠敲打的。
譬如各軍拿到了不合格的營屬火炮,只能拒收,絕對不能去指導鑄炮廠如何鑄炮,更不能去挖掘鑄炮廠裡是否有人偷工減料侵吞公款——那是都察院的工作。
許多以前的將領、官員從紛雜險惡的官場環境裡解脫出來,只盯著自己的考成專案,一門心思完成任務,效率自然翻了數倍。
在接連收到宋弘業的情報之後,朱慈烺也知道了多爾袞的底線所在。既然他劃定了天、保一線。
那麼吃掉遠遠越線的巴哈納、石廷柱,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而且照目前建奴的內部紛爭來看,打掉這支四千人的部隊,絕不會引來大部隊南下。
在清國不成熟的政治環境裡,戰功對個人威望的影響最大,同時也會導致個人實力的變化。
在順治帝沒有到北京之前,兩黃旗絕不能接受一個實力大增的多爾袞。
而且兩黃旗會很高興看到多爾袞打敗仗。說起來。眼下這情形倒是頗似當年的錦州之戰。
不過當時是黃臺吉堅持要打,而多爾袞連連請求撤軍,硬是不肯打,結果受了怯戰的處分。
巴哈納和石廷柱比朱慈烺晚了兩天才收到南線收縮避戰的命令,同時也收到了革除世職的處罰。
他們連忙派兵追回前去德州的甲兵、包衣,據守滄州。雖然京師有訊息傳來。
說攝政王要調他們去山西,但是不知道為何還沒有收到正式軍令,所以只能等待。
朱慈烺在得知底牌的情況下,當即下令單寧的近衛三營進攻順德府,收復府治邢臺,其他屬縣紛紛依附反正,打出了大明的紅旗。
同時又調集閔展煉的預備營到德州作為總預備隊。周遇吉的騎兵營到武邑機動,蕭東樓的近衛二營出無棣,直指滄州,自己隨蕭陌的一營佔據吳橋。
吳橋原本就是華北要鎮,縣城之外有十八屯,是當年軍屯、民屯的遺留。
因為石廷柱和巴哈納的奉命退縮,吳橋縣的百姓又得以回到家鄉,下地收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