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最初的華國月球基地人員,其實都是住在月宮基地提供的房間內的,只不過是在後來建造的附屬建築中。
說是附屬建築,不過不管防護能力,還是重力保持,都是按照月宮基地的統一標準進行的。
就連必須的食水,還有空氣的迴圈供應, 也都是一體。
在月宮基地的空氣裡面,含有微量的靈氣,這也讓月宮基地的人員,實際上生活在靈氣環境中。
之所以如此,除了楊青和趙予熙需要靈氣修煉以外,新到的學員,還有各個空間內的動植物,也都需要靈氣的滋養。
不生存在靈氣環境中, 又如何能夠覺醒靈性?
靈氣絕對是生命體最好的禮物,吸收了靈氣之後,哪怕不能覺醒靈性,身體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不說立刻返老還童,身強體健吧,至少可以做到耳聰目明。
況且能夠來到月球工作的人,不僅身體狀況不錯,年齡也在一個合適的區間內,大概從二十八到三十五歲之間吧。
一般來說人類身體還有智力的巔峰時期,是從十八到二十五歲,確切地說應該是二十二歲左右。
但是那個時期也恰好是學習積累的時候,除了歷史上的那些偉大科學家,還真的沒有幾個人,能夠在這個時候,就做出震驚天下的成就。
不過到了三十歲左右,應該學習的知識已經差不多學完了,正當學以致用, 大多數科學上的成就,都是這個時期做出來的。
至於大廠那些程式設計師,其實不過是寫程式碼的工具,整日沉溺於程式碼的世界,沒有多少的進步,才有了三十五歲以後,熬不起零零七的夜了,就要被迫退休的說法。
他們雖然掙錢更多,但是並不是不可替代的,甚至未必比那些產業工人更強,每年的大學畢業生中,總會提供足夠的程式碼民工,淘汰掉已經精力不足的那些人。
然而那些程式設計師背後的架構師,演算法師,又有幾個會在三十五歲以後,被辭退的?
反而年紀越大,經驗越成熟,越被重用,直到他實在跟不上急速變化的時代,才會被淘汰。
這些人在月球上停留的時間並不長,只有三個月左右。
其實按照藍星上面的人的想法,這個時間應該更短,可是隨著他們和藍星上的溝通無礙,越來越多的工作,也被安排上了日程。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對於月球表面的考察,雖然月球車已經在月球上面執行了很久,但是月球車的體型那麼小巧,總不如人的肉眼看得更明白。
就像在一次遠距離的觀測中,月球表面有一個類似房屋的東西,但是經過幾晝夜的跋涉,月球車發現,那不過是一個方形的石塊罷了。
如果人員上去,至少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它的虛實。
當然月球上的人員,需要做的遠不止這些。
面對一個總面積超過了亞洲大陸的星球,幾乎從來沒有被人類探索過,有太多值得探測的地方。
關於他們在月球上面的試驗,還有探測,其實沒有什麼可說的,也超不出現在華國的平均科技水平。
不過經過了三個月的忙碌,有了下一批的接替者後,他們還是離開了月球,乘坐月神二號,回到藍星上面。
並不是他們的身體狀況接受不了在月球的生活,實際上在月球的生活,就跟他們在藍星上的生活相差無幾。
在月宮基地的華國基地裡,有著各種各樣的試驗裝置,可以滿足他們的要求。
實驗之餘,還能穿上宇航服,跑到外面,感受在藍星六分之一重力之下的行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