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築宋> 第149章 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49章 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 (1 / 2)

第149章 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

大名府的軍制改革,也與劉豫的治政思路一樣,大約是在參考了京東都護府的框架上,再別出心裁,弄出一套具有大名府特色的政教合一官僚體系。

比如京東都護府在軍中廣設錄事參軍,其一為儲備軍中人才,二為主將決策時集思廣益。又在統制司一級設“行軍參贊”一職,軍機處想要據此解決領兵作戰的體系化問題。

隨著京東都護府的軍中火器、火炮、戰車在普及,軍力統籌問題、兵種協調問題、後勤集約化問題都越發敏感起來。建立其專業完善的參軍制度,顯得尤其重要。

但是實際的結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有些錄事參軍的確在軍中起到幕僚的職責,而另一些錄事參軍,起的卻是主將門客作用。

他們似乎認為自己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奉承上意,因此專以揣摸主將心意為能事。特別那些執行京東軍中制度的大宋禁軍,無論河東、河北,參軍制度人浮於事的現象更加突出。

劉豫的軍中也是廣設錄事參軍,但他卻要求這些錄事參軍們,必須阪依明教,這樣他們就有了另外一個越級奏報的通道。所以,他們在參謀軍事時,還要起到監軍的作用。

大名府的地方管理體系,實際上是某種政教一體的結構,而且明教教義的地位高於大宋律法地位。劉豫實際上是用他的明教教主地位,置換了大宋朝廷對地方的統治。

所有大名府的官員、胥吏、軍卒都必須出身或加入明教,都要宣誓對教主效忠。這與明社在京東都護府框架下起到的作用,其實似是而非。

明社對都護府各級議員、官員的約束,更多體現在個人道德層面上的紀律和信仰引導。明社本身也要在都護府的律法規範下行事,它不能直接代替官府的職能和地位。

因此,在本質上,京東都護府依然是一個世俗的政權結構。它的組織結構中也不必然要求議員、官員們必須加入明社組織,或者必須效忠他們的元首:琅琊郡公安兆銘。

每次聯合議會答辯、諮政時,內閣總理大臣朱倬,甚至京東都護府的總督安兆銘,都經常會被那些議員們噴的體無完膚,然後還要陪著笑臉繼續解說他們的政策主張。

其實在制度設計上,安兆銘是可以不參與具體行政管理的,奈何任何一個初創的制度想要落實下去,他都需要創始人的親力親為。以免制度變形,為的就是不忘初心。

因為一不小心,下面人方向感稍有偏差,就容易把道路走偏了,或者走彎路上,京東都護府就會變成如今大名府的那種噁心制度。

難道他安兆銘辛苦穿越一場,就是為了讓神權騎到王權的脖子上撒野嗎?

劉豫卻敏銳發現了神權的妙用,有了神權,就可以讓他輕鬆地把皇權置換出去。所以,劉豫就是在故意把大名府的改制往神權的道路上靠,終於結出了現在的明教碩果。

到如今,哪怕劉豫明天就背叛朝廷,他也不用擔心手下人會四散崩潰。他們自有教主的英明神武,澤被蒼生,相信劉教主一定能帶領他們戰勝黑暗,走向光明。

忠誠是有了,但是各抒己見的議事初衷也就此消亡,剩下的就是盲從盲信,阿諛奉承。手下官僚、將領們,都紛紛以歌頌、或揣度教主言下之意為能事。

現在,劉豫就面對著一個難題,是繼續耗在這裡,還是西取河北宣撫司?

耗在這裡,就是等粘罕的發難,然後自己看看戰場情況後,再決定究竟是做大宋的忠臣良將,還是做一個開國的帝王?

但是粘罕肯定也在觀察自己,究竟值不值得他伸出友誼之手。畢竟自己的實力的確不是太強悍,又曾被宇文虛中那樣的奚落?

粘罕最後沒放棄自己,已經算他宅心仁厚了。所以,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

今天的軍中會議,幾乎匯聚了大名府所有夠分量的官僚參加。因為軍中隨時需要民夫、差役、錢糧等等提供,所以大名府的治政系統官員也要與會。

此外明教信徒如何滲透到各方勢力中?那也是戰爭的一部分,需要各部門鼎力合作才行。鄭億年大略談了他的西北之行,以及宇文虛中被粘罕羈押的事情。

那就是說,粘罕已經在實際上選擇了劉學士作為合作伙伴,這的確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訊息,會場中頓時嗡嗡興奮起來。

“現在的問題是,咱們該如何回應粘罕的善意?”劉豫敲敲桌案,會場頓時安靜下來。然而這些與會官僚,卻根本無暇去思考這個問題,甚至還想要探探他劉豫的口風?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