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新生活、新風氣
十年生聚之功,京東都護府發展到今日,早已是龐然大物。轄域人口超過一千多萬人。歲產高達六千五百萬貫,歲收一千六百萬貫,已經早早把金國甩在了身後。
然而這些數字,也只是看著很振奮。安寧卻知道,都護府的歲產和歲收之間的比率,一直都是在下降的。早期的鬱洲島的歲產三百萬貫時,歲入就能高達兩百萬貫!
到後來就逐漸下降,歲入對歲產的比值,一步步從七成降到五成、四成、三成,再到如今的不到兩成五。而且歲收中佔比攀升最快的,卻是農稅的收入!
這說明什麼?說明隨著更多州府加入京東都護府後,都護府的整體工業文明並沒有同步增長,它依然被侷限在海州一隅。甚至海州此前,也一直都是在故意吸血。
用各種手段把分散在各處州府的物資、人才吸納到海州來。只有控制了更多的錢糧、人材,海州議會才敢安心睡覺,不必擔心那些地方州府的反叛。
但是,這種方法,又與汴京朝廷的“強幹弱枝”有何不同?只是趙宋官家做得直白、粗糙些,咱們海州特區卻懂得更加隱蔽、精巧嗎?
若讓這樣的模式延續、發展下去,京東都護府就再無進步的道理。海州的工業品,也永遠都是洪七“發明”的那些傻、大、笨、粗。
因為洪七的發明思路,就一直停留在“有沒有”的門檻上。只要解決了“有”的問題,他就決不肯再繼續前進半步。因為省下的錢糧,可以拿去解決其它的“沒有”。
這自然是不行的,京東都護府如果想要進一步促進文明的進步發展,就必然要走出“有沒有”的拘束,要讓整個都護府的各處州府都要進入工業化的發展階段。
因為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工業規模擴大了,工業品的成本才會降下來,才能促進市場的進一步壯大,工場的產品週轉、迴圈才能落到實處。
隨著工業的迴圈加快,產品的更新換代就會進一步促進成本的降低,然後形成一個新的迴圈過程。但在此前,卻先要找到新的消費渠道和市場。
鋼鐵的產業就是一個例子,在徐海鐵路沒有建設之前,每年兩萬石的規模已經讓海州為之頭大了,甚至要靠默許對遼東的走私來維持鋼鐵的生產規模。
結果徐海鐵路一開工,如今鋼鐵產能早已飆升到每年二十萬石,卻依然無法滿足市場需要。因為大宋各地也開始用鋼鐵架橋了。不為別的,就是因為海州的鋼鐵便宜。
農家的耕具,也不再破破爛爛地當成傳家寶。
因為鐵廠會直接幫你鑄造農具,還省了你找鐵匠鍛打花費。而且允諾若干年後以舊換新,中間補個差價而已,價錢已經便宜得無法想象。
所以,想要大規模擴大工業品的生產規模,就要在工業品生產出來前,幫它找到應用的市場。也就是說,咱們要主動刺激都護府的消費升級。
因為全靠外銷工業品到宋金市場,顯然難以提供足夠的需求。人家都是小農經濟呢,還在解決溫飽問題,哪有太多閒錢給你背鍋?
所以?現在就要設法在都護府的轄域內創造出更多的需求。
幹這種事情,歷來都是官府首當其衝的。只有官府、官員們大手大腳地花錢了,民間才會跟風行動起來。所以今日的京東都護府決不能再繼續強調節約,而要大搞基礎建設。
所謂樓堂館所、衙門學府、道路交通,歷來都是刺激經濟的不二法門。
只有更多的需求被創造出來,工業體系的更新換代才能有序進行,文明發展才會穩步前進。所以現在的確到了企業改制、促進工業私有化,都護府股權退出的改制時代了。
民間資本都要逐利而行的,他們天然會在降低成本,為提高產品附加值方面孜孜不倦地努力。因為你想要吸引別人來消費,你就一定要物超所值。
所以想要物超所值,就一定要引入競爭的概念。只有把民間的想象力刺激起來後,京東都護府才能繼續保持它在文華、科技上的領先地位。
否則,總像矬宋那樣故步自封,人家金兀朮很快就會趕上來的。當然,在此之前,還有個問題要解決。都護府的基建一出,必然花錢如流水。
那麼,錢從何處來?第一是發行債券,但這玩意也不能無限發行。第二就是設個圈套,將大宋的民間財富逼出地窖。
大宋每年都要鑄幣數百萬貫的,可是最後依然還是到處都在缺錢。那麼,錢都去哪了?當然是被那些地主老財們埋入地窖,或被東南海商走私到高麗、倭國去了。
想要把這些民間資本逼出來,除了用股權、債券的收益吸引外,還要善用鑄幣之權。此外呢,乾貞記發行的一直都是銀票,自然也要找到充足的銀兩背書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