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呂生的決斷
大帳外,傳來微不可聞的一聲嘆息。身上穿著蒙兀人破爛袍子的呂生和王重陽,再也想不到世間居然真有這樣喪心病狂的人。
蒙兀人的殘暴,他們一路走來都有耳聞。杜充的無恥,卻生生扯碎了他們對文人底線的最後一絲期待。汴京不可持也,汴京城裡的官家,也是不可依仗了。
很簡單,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杜充這樣的臣子,他的同僚,他的皇帝又能好在哪裡?王重陽頗為昔日恩師李似矩飛蛾投火不值。
恩師不惜身死也要扶起來的這個小皇帝,並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甚至若郭藥師還在,怎麼可能會讓敵軍真就這樣兵臨城下?而自潼關以來,又有多少大宋子民被蠻族屠戮?
王重陽在真隱觀修真的時間不過一年,就再次心浮氣躁起來,險險幾次走火入魔。甚至一度開始萎縮的胯下葡萄,也再次大了起來。
趙老觀主長嘆一聲:“老道就說嘛,這哪裡是個修真的道士,分明就是索命的閻羅嘛。師侄你卻非要招攬了進來?!說不得,或許這次還要搭上咱真隱觀幾十口子性命呢!”
嘮叨歸嘮叨,趙老觀主還是盡出真隱觀弟子四十五人,跟著呂生、王重陽一起下山。按照趙老觀主的說法,就是四十九人,多一個都不行。
“大涵之數五十,遁去了一,能用的就是四十九了,你們四十七人,加上安寧和洪七,就算四十九了。絕對不要再添人呢,所謂過猶不及啊!”
不過任憑老趙如何嘮叨,事實上他們這一行人也達到了七十七眾。因為苦守在東山的林朝英,也率領她的明教餘孽跟著下山了。
這一次的天下危難,據說遠比前兩次更加厲害。女真人匯聚了西夏、蒙兀舉國來攻呢。天下綠林豪強之輩,也在紛紛響應地方官府號召,組織義軍匯聚汴京勤王。
沿途自會遇到一些從潼關、洛陽潰散下來的西軍,以及逃難的百姓。對於蒙兀人的殘暴,更加讓這些豪傑之輩義憤填膺,沿途不斷嘶喊著口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這個口號最初傳自海州,自從安兆銘提出漢民族主義後,漸漸地,民間就把“中華”二字再次渲染開了,用來指稱更加寬泛的漢家文明範圍。
因為很多地方的百姓,其實不敢確定自己是否就漢民族身份?比如八閩之地,嶺南的粵桂,巴蜀,甚至琉球、瀛洲、麻逸、占城這些海州殖民地的子民,身份就很尷尬。
但是用上“中華”二字,那就一點問題都沒有了。這說明,哪怕穿貨安寧,也有他的歷史侷限性。而這個時代的大宋,也遠沒有安寧想象的那麼迂腐不堪。
呂生、王重陽、林朝英這一撥人馬,倒是顯得更加安靜。只不過在路過虞城時候,他們遇上了自洛陽南逃的王襄所部。
此時的王襄紮營在趙構身後,以為後軍,據說如今的應天府,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天子行營所在。真要是汴京失守,無論官家是否過來,這裡都要立起新朝廷的。
應天府嘛,本來就是太祖皇帝的龍興之地。如今大宋殘破,應天府再次龍興一下子,也是題中之義,應該的。
據說康王正在招攬人才,連自海州出使過來的洪浩都要扣留不放。洪浩索性就絕食抗議,搞得趙構很沒面子。
然後趙構又聽說呂頤浩要去巴蜀三哥那裡,路過應天府?那啥?巴蜀之地本王另派人過去好了,呂某人就留在應天府聽差吧?
此時的趙構身邊,文武薈萃。不說岳飛、韓世忠、劉琦這樣的當世精銳,便是楊惟忠、王淵、劉光世、張俊、苗傅、劉正彥、辛永總、辛道宗等將,也都一時之選。
何況還有範仲熊、沈梲這樣允文允武的軍略謀臣,此外汪伯彥、黃潛善、呂好問、張浚這些州府大才也是紛紛跟隨。
甚至趙構還在設法迎接李剛、張邦昌這些不被汴京官家信任的宰執大臣,一起過來應天府共襄盛舉。所以路過寶地的呂頤浩,又怎能逃出趙構的網羅?
西道都總管王襄不戰而逃,有罪於國家,原本趙構是想拿他問責的。可是黃潛善卻湊過來說,王襄固然不戰而走,可他西道都總管的兵如今不下兩萬人,還都保持了建制?
那就授王襄後軍總管一職如何?不過趙構還是讓王襄駐軍虞城,不要他們這些殘兵敗將們帶壞了自己的軍伍。
此後就是韓世忠連日過來檢點軍馬,蒐羅軍中壯卒充實他的廣銳軍。此前韓世忠苦守石嶺關,可被粘罕的投石機禍害不輕,所部損失慘重。
說不得,就要從王襄的軍中找補過去。似這樣便宜的事情,劉光世也很上心。他的人馬一直都不多,但是劉光世卻是個很有理想的人。
勝負輸贏不論,只要能統十萬大軍縱橫南北,那就是他劉某人的一生報復所在!可想而知,“後軍統帥”王襄的大營裡,最後還能剩下多少人馬?
王襄自然不甘心手下兵力被人洗劫一空,但他也不敢去找康王理論。於是便四處設卡,想要把各地勤王來的江湖豪傑,收入自己營寨。
反正,乃們給誰家當差不是差事啊?但是這些綠林豪強們,卻要去汴京勤王的!你王襄在洛陽不戰而逃,還讓蒙兀人禍禍那麼多百姓,咱們怎麼能信你的鬼話?
兩下里闊燥起來,呂生、王重陽這隊人,自然不會加入王襄隊伍。而且他們都是修真之人,也不喜歡吵嚷。但是林朝英所部,卻是一點就著的火爆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