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林間查到的資料,現在蜀地季漢治下之民,除去那些世家大族隱瞞不報的人口,只有百萬左右。
魏國還有四百萬,吳國兩百萬。
一國之民,僅剩百萬,與三國初期一場大戰就號稱百萬人參與相比是多麼悽慘?
“天下之人,皆為漢民,王司徒既然以漢人身份到我軍陣前,只應望風而降,迎我王師,為何反拄槍於馬前,莫非想助曹為虐?你身為漢民,世代食漢祿,反助逆賊,是何居心?”
祖上還是秦人,還是魯人,還是周人呢!
當然這些話說出來就又回到“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的話題上,林間不想自尋死路,他拱手道:“我並非為大魏開口,而是要給天下百姓發聲,懇請諸葛丞相罷刀兵,息軍事,天府之國沃野千里,尚且不能田盡其耕,人盡其力,何必多興征伐,徒造殺戮,使萬民不安?北境之地,胡人犯邊,南方初定,百廢待興,中原大地,人地皆疲,何苦強起疲兵,使地傷民病?久之以往,恐怕萬民有累卵之危,神州有陸沉之難!”
三國歸晉之後,漢人元氣還沒有恢復,大病初癒之軀,再遭五胡亂華,人口銳減,幾致滅絕境地,不得不放棄中原,南遷以求存。
不是諸葛亮不懂這個道理,歷史中的諸葛亮是個很重視民生的人,諸多後世之人在攻訐武侯軍事能力不足的時候,都選擇性地拔高諸葛亮的政治才能來貶低他的軍事才能,足見他的治國之才,連對手都挑不出毛病。
而是他現在不得不北伐,誰都想休養生息,可是養不起,魏國人多地廣,比養民生季漢根本比不過,他只有北伐,不停騷擾,讓魏國無暇他顧,才有可能為季漢取得一絲喘息之期。
“王司徒此言本末倒置,須知欲使國強,先得民安,欲使民安,先正國體,王司徒自問,曹魏篡漢,其體正否?”
廢話!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我世祖文皇帝,神文聖武,法堯禪舜…林間趕緊將刻在骨子裡的臺詞忘掉,拱手示意:“丞相以為民、社稷、君王,孰輕孰重?”
不等諸葛亮回答,林間又接著說道:“私以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百姓乃國家根本,他們在意的並不是誰當君王,而是誰能給他們帶來安定…”
“莫非王司徒認為只有曹賊能使國泰民安?自桓靈以來,國亂歲凶,企圖亂漢者,豈止曹賊一人?便是這些狼心狗行之輩洶洶當朝,才使得百姓流離,社稷危傾,幸天命不絕炎漢,昭烈皇帝於西川繼承大統,身為漢朝之民,世代為漢朝之臣,本該望風來投,你卻非但不佐漢室正統,反助漢賊,同謀篡位?諂諛之臣,有何面目自稱漢民?有何膽色敢阻我軍陣前?”
淦!又被扯回了人身攻擊上面!
王司徒的身份根本就立不住腳,只要抓住他的身份做文章,不管他發表什麼樣的言論都沒有用!何況他本身世代食漢祿,反做出了不忠的事,去到哪裡都說不過去!
果然諸葛亮抓住弱點不放,一套逮住王司徒出身的言論連擊,不給林間任何反駁的機會,罵得三軍失色。
林間這次上場連王司徒的表現都不如,起碼電視劇裡的王司徒吹了一波魏國,讓曹嘟嘟點頭稱讚,自己上來先示敵以弱,打算滅自己威風以體現蜀軍恃弱凌強的不道德,結果扮得太過頭,真成了豬,言語上丟盡了面子,還沒能達成想要的結果,回去之後這件事往上一報,少不得落得祈老回鄉下場,別說配享太廟了,
不過林間並非王司徒,被一頓罵,雖然面紅耳赤,卻沒有鬧得死亡結局。
伴隨諸葛亮正義凜然落地有聲的“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這場辯論宣告結束。
“我投降!”反正只是幻境,又不會改變歷史動向什麼的,林間覺得還是和氣為好。
實際上爭來爭去,還不是為了當皇帝?曹丕能當,劉禪不能?一直國泰民安才好呢,成天打來打去的,到頭來不是便宜旁邊虎視眈眈的異族嗎?
男兒真想建功立業,大把的事情可以證明自己是個英雄,何必非要在沙場上與同族刀兵相見?
罵得正舒坦的諸葛亮“哈?”地一聲出來,即使足智如他,都沒能從林間態度劇變中反應過來。
早就覺得對面這人不對勁了,遠沒有傳說中的王朗那般風采,莫非是一直藏著輔漢之心,剛好在陣前伺機倒戈?
“我乃天外之人,借王司徒身軀降臨此間,久仰丞相大名,今日有幸相會…”林間拱手施禮,猛然覺得臺詞燙嘴,連忙將那古怪語調收斂,接著說道:“總之就是我很崇拜你,實際上我是個和平主義者,丞相你剛才說的人是王司徒,不是我,不管怎樣,我都希望你們不要再打來打去啦!我們那裡有記錄了三國的歷史,曹魏被司馬家篡位,你們誰都沒有打贏,三國歸晉,現在你們爭來爭去的,沒有意義。”
“司馬懿狼子野心…不對?你為何知曉後世?”諸葛亮被林間弄得迷糊了。
“就當我胡言亂語吧。”林間拿起槍朝著蜀軍陣營走去,後面曹嘟嘟見狀連忙大喊:“王司徒意欲何往?”
“佐漢興劉去也,嘟嘟勿念。”林間揮揮手,他去漢軍陣營還有事情要做。